雪中送炭的歷史典故
雪中送炭就是比如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用作褒義。比喻在別人困難時給以及時的幫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雪中送炭的歷史典故,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雪中送炭的歷史典故篇1
雪中送炭
拼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
釋義:字面意思指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鼓勵。 右上圖為淺浮雕《雪中送炭》,該作品圖照來源:初山微畫雕刻藝術工作室。
解釋: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近義詞:扶危濟困
反義詞:落井下石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只有錦上添花,那得~。” 對于他們,第一步需要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
出處
成語出自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雪中送炭的歷史典故篇2
1) 錦上添花是哥們,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兄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是知己,一生知己不多,你就是我的知己。
2) 友誼是你無助中的雪中送炭;友誼是一杯溫暖人心的熱開水;友誼是你在失敗時一聲聲的安慰與一句句的鼓勵。
3) 朋友這種關系,最美在于錦上添花;最可貴,貴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三毛
4) 唐山地震后,全國各地雪中送炭,立即運去各種急需的救災物資。
5) 心平如水的寬容,已是難得;雪中送炭的寬容,更可貴,更令人感動。寬容,能融化彼此心中的冰凍,更將那股愛的熱力射進對方心中。
6) 三毛說:朋友這種關系,美在錦上添花,貴在雪中送炭。
7) 只有雪中送炭,才能給生命加分。
8) 我們要為別人雪中送炭,不要落井下石。
9) 劉姥姥的這一袋大米,猶如雪中送炭,解決了我們斷炊的問題。
10) 雪中送炭見真情,助人為樂獻愛心。
雪中送炭的歷史典故篇3
戰國時期,楚國正值歲末冬天,到處下起了鵝毛大雪,天寒地凍的。楚懷王叫人在宮殿里點上爐火,燒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襖,還是覺得身上發冷,直打寒戰。
突然,他沉思了一會兒,良心有些發現,設身處地,不免想起了他的臣民們:我把爐火點得這么大,身上還穿著這么厚的皮襖,竟然仍然很冷,那竟然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們既沒有爐火烤,又沒有皮襖穿,豈不是更冷得難以忍受?
這時的楚懷王心情非常之好,也顯得非常慷慨,于是頒下旨令,給全國的貧苦百胤姓和游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人們在得到君主送來的燃料后,很是高興,也非常感動,十分感激楚懷王,都稱贊他是位好國王。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最初由來。
可是,若從字表面上來說,“雪中送炭”這個成語卻是出自南宋時期著名詩人范成大的一首詩歌。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吳郡(今江蘇吳縣)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故自號石湖居士。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喜愛。他的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因為,魏晉時期從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故“雪中送炭”這個古代成語,其中的“炭”個人認為,亦可稱為——木炭,也可稱為——煤炭;因為此成語出自遠古時代且年代久遠,不知當時“雪中送炭”初創的背景情況;總之,這個“炭”就是指取暖之燃料。
雪中送炭的歷史典故篇4
據說,宋太宗貴為帝王,卻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樸,也很能體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著狐貍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里還覺得冷。
他思慮道:“天氣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對他說道:“現在這么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
開封府尹聽后,立刻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于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雪中送炭的歷史典故篇5
比喻濟人之急。
●宋高登《覓蠹椽》詩:「顧影低佪秖自憐,怕寒時聳作詩肩……雪中送炭從來事,況寫羈窮覓蠹椽。」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此時若肯雪中送炭,真乃勝似錦上添花,爭奈世情看冷暖,望著那一個救我來。」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世情如紙,只有‘錦上添花’,誰肯‘雪中送炭’。」亦作「雪里送炭」。 ●唐德行禪師《四字經?甲乙》:「雪里送炭。」
●甬劇《兩兄弟》第一場:「雪里送炭真難得,合作社比爹娘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