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的小故事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聰明的,我們需要靠自己的勤奮去贏得屬于自己的榮譽。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雙肩,承受了多少壓力;榮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價;偉大的成就,奉獻了多少犧牲。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歷史名人的小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名人的小故事(篇1)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后代,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他為人剛直敢言,后應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相傳,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一些梨讓他們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親問他為什么要揀最小的拿,他回答說: "我年齡最小,應當吃最小的梨。"從此,幼年孔融這種懂禮謙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后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廣泛流傳。 孔融長大后,成了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過北海相。雖權重位高,但仍保持著謙虛禮讓樂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沖,解了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 "我叫太史慈,剛從遼東回家探親,聞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地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人家深為感動,才命兒子太史慈來救。
孔融為官數十年,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說跟他謙虛禮讓平易待人的美德沒有關系。
歷史名人的小故事(篇2)
民族英雄鄭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廣為人知。他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大漢奸,南明之時,朝廷兵權操縱在他手里,清廷以閩粵總督的官職為誘餌,他就心有所動。一天他把兒子鄭成功找來,講了自己的心思。當時才二十三歲的鄭成功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有一顆愛國忠心,他對父親的叛變行為十分震驚,他耐心地勸說父親;清廷一向,背信棄義,我們如今地處福建有險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興大明并非毫無希望;即使失敗,有史可法為榜樣,也要名垂青史。但鄭芝龍迷戀清廷的高官厚祿,執意投降。鄭成功當夜逃走,決心抗清到底。他在給父親的信中說: "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父教子以貳。"
鄭芝龍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財沒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鄭成功生母)被清兵奸污,自縊身死。鄭芝龍有此國恨家仇而不思圖報,反而為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寫信勸兒子投降,都遭到嚴辭拒絕。
第三次勸降時,鄭芝龍派鄭成功最喜歡的弟弟鄭渡,陪伺清廷的欽差大臣去勸降。這一次清廷出價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應將福州、泉州、漳州、興化四府的土地撥給鄭成功管轄,鄭渡到廈門,一見哥哥就痛哭不已,懇求哥哥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鄭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絞,更覺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對不起天地良心,會成為民族罪人。于是他堅定地說; "我要的不是個人的富貴,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國的山河。父親賣國求榮,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幾十萬軍民流血犧牲,至今萬人唾罵!"他還勸弟弟到杭州祭掃岳墓,當岳飛而不當秦檜。后來,鄭成功進軍臺灣,趕跑荷蘭侵略者,使臺灣回歸祖國。
歷史名人的小故事(篇3)
“漢三杰”之首的張良為何封地不受、辭漢歸隱,是他報了國恨家仇實現了抱負?是他身纏病魔體弱多疾?還是他信奉道家學說淡泊名利?也許這些都有關系,但并不是最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殘酷的政治斗爭,從而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他的歸隱揭示了封建社會謀士難以擺脫的悲劇命運。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边@是漢高祖劉邦對張良的贊譽。張良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與他的歷史貢獻分不開。彼時,張良刺殺秦王不成,逃脫追捕四處躲藏,巧遇黃公石(姓崔名廣,齊國人,因避秦時苛政暴虐,隱居湖北谷城黃石山),苦讀《太公兵法》,成了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者。楚漢爭霸前,張良還只是韓王手下一個普通謀士,郁郁不得志。各路反秦大軍會盟時,蕭何發現張良是個難得的謀國之才,就向急需人才的劉邦推薦,當時的劉邦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向韓王借人,韓王同意借期3年。不料這一借,就為劉邦借出了一個漢家江山。
劉邦為成就自己的霸業,與項羽逐鹿中原。張良輔佐劉邦,歷經了智取宛城、攻破口關、鴻門歷險、火燒棧道、廣武對峙、鴻溝議和、修武奪印、移都長安、薦封雍齒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張良大智深謀、勝人一籌的才能和堅韌執著的性格,描繪了一幅幅楚漢爭雄、風云際會的歷史畫卷。大漢一直沿用張良的策略從巴蜀走向全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邦奪取關中咸陽后,張良勸其不要迷戀富貴,貪圖金錢美色,要屯兵灞上,以防重蹈嬴秦的覆轍。鴻門宴上,張良為沛公解圍,避免了被頂羽所殺。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張良隨其入蜀,并讓劉邦聯合彭越、英布等人抗楚,奉勸劉邦滿足韓信封王的要求以使他效力。張良還反對酈食其復立六國的請求,主張追擊項羽,不要放虎歸山,這些建議保證了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取最后勝利。西漢初年,張良力諫劉邦封自己最不喜歡的雍齒為侯,起到了穩定人心軍心的作用。漢初,大臣們都主張建都洛陽,因為他們多是中原人,而張良卻力主建都關中,認為關中是金城千里的天國,既可固守,也可出擊。劉邦最終采納了張良的建議定都長安,從而奠定了西漢的百年基業。
西漢之初,劉氏和呂氏兩大集團已初步形成,圍繞著更換太子產生了爭執。劉邦覺得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懦弱,喜歡戚姬所生的如意。呂后急了,便請張良出謀劃策。張良思忖,新朝剛立,需要穩定社稷江山,不能回避呂后所求,便出計讓太子劉盈親自去請秦時隱士“四皓”出山。“四皓”即東園公唐秉、甪里先生周術、綺里吳季實、夏黃公崔廣4位白發皓須的老人,他們在秦始皇時期曾當過博士官,后不愿與暴秦合作,一直在商山隱居。4位老人德高望重,品行高潔,劉邦對他們非常尊敬,想請他們出山,但一直沒能請動。最后,“四皓”陪同太子入朝,劉邦見了,知道劉盈深得民心,從此沒再提換太子之事。此后,西漢王室的明爭暗斗并沒有結束,劉邦、呂后為翦滅異姓,濫殺無辜,彭越、韓信等一大批功臣慘遭誅殺,張良忘不了韓信臨死前的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他清醒地認識到如果繼續被劉氏集團所用,必然會同呂氏集團作對;若被呂氏集團所用,劉氏集團也絕對不會放過他。想起歷史上的謀臣們——李斯腰斬、韓非冤死、文仲自殺、屈原沉江——更使他堅定了歸隱的想法,所以劉邦封張良三萬戶齊侯他不受。張良最終退隱山野,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專習道家導引之術,云游山水之間,逐步從“帝者師”退居為“帝者賓”。
歷史名人的小故事(篇4)
明憲宗成化初年,嘉興知府楊繼宗為官廉潔剛正。一天,監察御史孔儒來到嘉興,借口肅清匪源,到處清鄉,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有的老年人經不住折騰,頂撞幾句,就被指控為匪類,輕則毒打,重則喪命。楊繼宗見了十分氣憤,命人張榜通告說: "誰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屬可以到府里來報名。"孔儒見嘉興知府不買他的帳,便找到楊繼宗責問為什么干擾他清匪。楊繼宗說: "治理國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級官吏有不同的責任,孔大人身為監察御史,就應努力舉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門挨戶清查戶口,維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專門糾察官吏的監察御史,所到之處,地方官莫不奉迎,沒想到被嘉興知府搶白了一頓,大煞了威風,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兹迮R走時,沒抓到楊繼宗任何把柄,他想,當官的沒有一個不愛錢,楊繼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還能不刮點地皮,不如打開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給他一點難堪。于是帶著幾個隨從,借口告辭,直入楊繼宗住處。他見室內空空,惟有床頭放著一個箱子。心想;知府的貴重財寶一定都在里面。便讓人打開箱子,一看,只有幾套破舊衣服??兹鍩o奈只好懷慚而去。
有一年,楊繼宗進京朝見皇帝,明憲宗問宦官汪直:"最近來京朝見的地方官員中,哪一個比較廉潔?"汪直答道: "天下不愛錢的官吏,惟楊繼宗一人而已。"
歷史名人的小故事(篇5)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人們常常稱贊他博古通今、造詣精深。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英才。
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歲在縣試中,認識了小他一歲的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現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里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仆人都認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認識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距。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距,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由于過分刻苦,石昌化患風寒引發癆病,進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業也就無從繼續,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神童,因為過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于努力,卻只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最高能長多高嗎?科學家說,一棵大樹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撐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厘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成自己一定要達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