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xiàn)一個個叱咤風云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歷史名人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更多的中國歷史名人故事請點擊下方↓↓↓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1)
春秋時,楚國上下的官員、鄉(xiāng)紳以及有身份的人,都喜歡坐矮車。楚莊王認為矮車不便十于駕馬,想頒布一個法令,把全國的矮車統(tǒng)一改高,于是將令尹孫叔敖找來商量此事。
孫叔敖聽完后,說:“如果因為這樣的事情,頒布一道政令,那么廣大百姓將不知所措,這樣實在不妥。如果大王一定想把車改高,臣請求讓鄉(xiāng)里人家加高門檻。”
楚莊王很是不解,問道:“我是想加高車座,這和門檻有什么關(guān)系呢?”孫叔敖微微一笑,說:“大王且聽臣慢慢道來。在臣說明問題之前,先問大王一個問題,在我們國家,能坐得起馬車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楚莊王不假思索地說:“不是王公貴族,至少也是有身份的人吧。”
孫叔敖說:“大王所言極是。正因為乘車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他們不能為過門檻頻繁下車而有失身份。所以臣建議加高門檻,這樣一來,他們自然就會把車的底座造高了。”
楚莊王聽后大喜,說道:“愛卿的方法真是巧妙啊!”
之后,楚莊王就下令,讓人們把自家的門檻都加髙。這樣過了半年,那些乘車的人因為極不方便,都自動把坐的車子造高了。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2)
南朝時,宋國有個名將叫宗愨。他從小就有膽量,少年時就練了一身武藝,既有見識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結(jié)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幾個強盜趁賀客剛散之機,突然來打劫。宗愨毫不畏懼,挺身而起,擊退了強盜。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問他: "宗愨,你長大后準備怎么樣?請說說你的志愿。"宗愨應(yīng)聲答道: "愿乘長風破萬里浪!"他叔叔聽了這句極有氣魄的壯語,很是高興,滿意地贊許說: "好孩子,志向遠大的人,正應(yīng)如此!"
宗愨長大后,當過振武將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職,曾率軍遠征南方的林邑國,大獲全勝,建立了一些功業(yè)。 -德育名人小故事
他少年時所講的"乘長風破萬里浪"這句話,極為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有為少年的遠大志向,成為激勵人們立志奮進的不朽名言。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3)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quán)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xiàn)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fā),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lǐng)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tǒng)領(lǐng)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yīng)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lǐng)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xù)前進。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4)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后面貌,富國強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于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并沒有不十分明確標準。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yǎng)馬的情況。他一見養(yǎng)馬人就關(guān)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yǎng)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yǎng)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diào)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松!管仲在一旁見養(yǎng)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yǎng)馬人回答說:“以前我也養(yǎng)過馬,依我看,編排用于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么呢?因為在編柵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jié)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
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后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后緊接著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柵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準,以便今后按這樣的標準選賢任能。”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確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標準,世代相傳。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5)
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明君。他心胸寬廣,能夠虛心接受大臣的勸諫。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被傳為美談。
貞觀年間,國家富裕了,邊境也安寧了,天下太平,李世民對自己的功業(yè)有些陶醉,想效法古代圣君,去泰山封禪。封禪是一件大事,必定勞民傷財,大臣魏征認為太宗好大喜功,便極力反對。李世民問魏征:“朕要你憑良心說,朕對天下功勞大不大?”
魏征點頭回答道:“大!”
太宗有點得意地問:“那么,你為何反對朕去泰山?”
魏征說:“陛下治亂世,安天下,剛剛才開始,百姓還沒得到足夠的好處。天下是安定了,但還未曾令人滿意,如今倉廩還空虛,豐收的糧食僅夠消耗罷了。由于這些原因,現(xiàn)在還不是封禪的時候。”
太宗聽完魏征的話,認為有道理,就取消了封禪泰山的計劃。還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鷂鷹,非常喜歡,愛不釋手。他正玩得高興,遠遠地看見魏征來了,趕緊把鷹藏在了懷里。
魏征和他談?wù)搰拢荛L時間才告退。等他走后,李世民拿出鷂鷹,發(fā)現(xiàn)它已悶死了。這件趣事反映了李世民對賢臣的尊重態(tài)度。
后來,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地說:“一個人用銅做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對不對。現(xiàn)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