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400字
一個勵志的小故事,或許就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啟迪,歷史長河川流不息,從古代到現代名人成千上萬,他們的故事源遠流長,想必每個人都聽過一些名人事跡。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更要看到他們背后的故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名人的故事400字范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的故事400字【篇1】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后,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名人的故事400字【篇2】
提起岳飛這位南宋民族英雄,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傳說,岳飛剛生下來的時候,恰巧有一只大鵬鳥從屋上飛過。父親岳和、母親姚氏,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字鵬舉。“鵬舉”,就是大鵬舉翅高飛,表示希望兒子將來能“鵬程萬里,遠舉高飛”的意思。
然而,岳飛生下來不到一個月,黃河決口,使家鄉湯陰成為一片汪洋。幸虧岳母急中生智,懷抱岳飛坐進一口大缸里,隨波逐流,才算保住了性命。從此,岳家的日子就很艱難了。
岳飛長到七八歲,就天天上山拾柴。勞動之余,便在地上鋪上一層細沙,用樹枝在沙上練寫字。
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來,發現沙地上寫滿了“舉朋”二字,心想,我讓他寫“鵬舉”,他偏偏寫成“舉朋”,這不是心不在焉嗎?于是,她怒沖沖地把岳飛喊到身旁,厲聲質問起來。
岳飛不慌不忙地回答:“母親要孩兒長大報國,可孩兒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兒立志要廣交朋友,舉朋報國。”
岳母恍然大悟,連聲說:“我錯怪孩兒了,你做得對!”
后來,岳飛果然依靠牛皋、張顯、王貴、湯懷等朋友的幫助,在抗金斗爭中屢建奇功。
名人的故事400字【篇3】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后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的2500顆星星,并且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和能飛行數里的木鳥。
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歷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
正是由于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制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的《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名人的故事400字【篇4】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后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并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愿。
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準備應試。
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并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為了實現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說:“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
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群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席,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搜集素材,勤奮寫作。
歷經20年,他終于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說狐談鬼的表現方式,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并“寓賞罰于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名人的故事400字【篇5】
為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才有。那些為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斗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為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為祖國富強而奮斗。他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只有鬧到新舊兩黨流 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 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 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 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后,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里裝著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價值。
名人的故事400字【篇6】
如果名師執教基礎,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名師影響一生。
如果問:1946年,徐悲鴻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時,教幾年級?你也許答不出。但要問:現在名校中的名師教幾年級?你一定脫口而出——畢業班。且不說大學,就說一窩蜂擴招的名中學,師資匱乏,便讓高二老師教高三,高一老師教高二,初三老師晉高一,依此拆低補高,最終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教初一。
但當年徐悲鴻反其道而行之。他親授一年級課,教新生起稿、觀察、修改、乃至鉛筆、紙張、油彩等工具的用法,還到學生宿舍指導寫生。二年級由吳作人等名家任課。三年級,待學生好規矩養成,才交給青年老師帶班。新師應該得到尊重,可教育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新生剛起步,如果名師執教基礎,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名師影響一生。
悲鴻大師用心良苦,大師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學生,盡力對學生的一生負責。二是教學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這也許是那時既不擴招收費、也不以“升學率”為考評標準的緣故。由名師開啟智慧,乃三生有幸。當代人唯有羨慕的份了。
名人的故事400字【篇7】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受一位摯友之托,寫了一篇題為《晝錦堂記》的文章。歐陽修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把文章寫好后,便命一差官騎馬給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歐陽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馬上命令一個仆人道:“你趕快騎快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讓他把文章帶回來!”
“老爺,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現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說道。
“無論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經送到,也得設法取回來!”
看見主人態度如此堅決,仆人就急忙騎上馬,走捷徑,抄小道,拼命追趕,最后總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帶了回來。
歐陽修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來是為了添上兩個“而”字。
《晝錦堂記》開頭有這樣兩句:“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原稿中沒有這兩個“而”字,歐陽修將文章追回,就是為了把它添上去。
為了添兩個字,竟如此勞神費力,是小題大作嗎?不是。雖然不添這兩個字,文章開頭也并無語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語氣便與原文大有區別,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緩,表現出歐陽修文章曲折舒緩的藝術風格。
歐陽修嚴謹的創作態度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文學家尚能如此,作為小學生,我們更要從小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努力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