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成語歷史典故
奮不顧身這個成語的用法很多樣,多用于贊頌一心為公、舍己為人;勇于獻身的精神和行為。一般可作謂語、定語、狀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奮不顧身成語歷史典故,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奮不顧身成語歷史典故篇1
[近義] 貪生忘死 萬死不辭
[反義] 畏縮不前 貪生怕死
奮不顧身成語歷史典故篇2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奮不顧身成語歷史典故篇3
1、因為有悔,所以披星戴月;因為有夢,所以奮不顧身。
2、為了搶救落水兒童,他奮不顧身地跳進激流。
3、我覺得奮不顧身精社能克服任何障礙,能在世界上創造任何奇跡。
4、奮不顧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礙,能在世界上創造任何奇跡。
5、幸虧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地跳進河里,才把落水兒童搶救上來。
6、黃繼光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的暗堡。
7、奮不顧身是場幽默,轉身就陷入動蕩。
8、他奮不顧身跳進湖中,救出落水兒童,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全校師生學習。
9、我在電視上看見一名叔叔奮不顧身地搶救落水兒童。
10、杰里米:你明明知道你在做一個錯誤的選擇,你卻還是奮不顧身。
11、千鈞一發之際,他奮不顧身地跳下河,救起溺水的小孩。
12、看見有個小孩掉進湖里,幾個共青團員奮不顧身地跳了下去,把孩子救了上來。
13、士兵們在戰場上每個人都是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往前面沖。
14、我是這個注定的星球最后一個奮不顧身的人了。
15、沖鋒陷陣英姿煥發奮不顧身奮勇當先頂天立地昂首闊步赴湯蹈火。
16、在人生的戰場中,唯有日日前進奮不顧身始能獲勝。
17、水災時國軍官兵奮不顧身到災區幫助民眾撤離,災后大家備了簞食壺漿,感謝他們。
18、為了生命,咱們奮不顧身;為了生命,咱們一如既往。
19、這位青年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救人精神,贏得在場紡人由衷贊佩。
20、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國外汽車制造商紛紛奮不顧身地投資中國。
奮不顧身成語歷史典故篇4
奮不顧身→ 身先士眾 → 眾建賢才 → 才疏志大 → 大出風頭 → 頭昏眼花 → 花前月下 → 下筆成文 → 文身翦發 → 發奮有為 → 為小失大 → 大有作為 → 為今之計 → 計盡力窮 → 窮池之魚 → 魚水情深 → 深孚眾望 → 望屋以食 → 食宿相兼 → 兼覆無遺 → 遺訓可秉 → 秉燭夜游 游心寓目 → 目窕心與 → 與年俱進 → 進可替不 → 不翼而飛 → 飛蓬乘風 → 風車云馬 → 馬到成功 → 功高望重 → 重新做人 → 人貴自立 → 立雪求道 → 道路以目 → 目不妄視 → 視而不見 → 見卵求雞 → 雞犬不驚 → 驚耳駭目 → 目空天下 → 下筆成文 → 文章巨公 → 公明正大 → 大工告成 → 成敗論人 → 人面狗心 → 心曠神飛 → 飛短流長 → 長生不老 → 老之將至 → 至人無為 → 為小妨大 → 大喜過望 → 望屋而食
奮不顧身成語歷史典故篇5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斗中,由于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
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后由于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后,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