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故事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咤風云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歷史名人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1)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臟,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么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么臟亂多不好啊!”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啟迪】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這就啟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后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量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后的事業,我們都應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才能有機會“掃天下”。
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2)
晚清有一位重臣,能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相提并論,如果晚清少了他那么疆域至少要減少六分之一。對晚清如此重要,影響如此深遠的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自幼聰慧過人,學習刻苦少時入長沙城南學院讀書,20歲參加鄉試中舉。左宗棠本人有真才實學,但可惜的是運氣不好,不知為何中舉后屢試不第。
左宗棠龍擱淺灘難以施展抱負,一直到后來太平天國起義威逼湖南,左宗棠先后成為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的幕僚,幫助二人抵抗太平軍進攻長沙,安定湖南境內才聲名鵲起。因為他所做之事所立之功,當時人甚至說出“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
是金子總會發光,左宗棠在湖南所作所為引起了上位者的注意。于是以舉人入仕,為兵部郎中,此后在洋務運動、平定叛亂等各項國之大事上,都有不俗表現。而左宗棠一生的功績,便是收復了新疆。
同治三年,在各地起義叛亂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偏遠的邊疆也出現了變亂。新疆各地豪強趁中央政府控制力降低,紛紛領兵割據,各自為王。同治十年,又有沙俄侵吞伊利。
因為鎮壓太平軍等起義而無暇顧及新疆的清廷,在伊利被攻占后終于重視起來,廷議收復新疆,命左宗棠領兵出征。偏偏在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臺灣,左宗棠出征被暫時擱置。
當時清政府內部有了“塞防”和“海防”的爭議,李鴻章等人建議重視海防,將塞防的款項撥給海防,也就是放棄新疆。而左宗棠則堅持塞防與海防并重,并表示如果放棄新疆,那么則相當于喂給豺狼一塊肥肉,而他們絕不會只吃這一塊肥肉,到時候國家將遭受更多的損失。
清廷原本認為新疆偏遠苦寒并不太重要,如果不是左宗棠堅持,那么很可能就真的放棄了新疆。而事實證明,新疆之富庶不在農業生產,而在地底豐富的礦產資源。以石油為例,新疆的石油資源占全國陸地上石油資源量的百分之三十。
左宗棠為收復新疆所做的不僅僅是堅持,當時清廷拿不出足夠的軍費,他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向洋行貸款,東拼西湊才湊夠了軍費。
光緒二年64歲的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西征出兵。而為了表示自己誓要收復新疆的決心,這位老將還是抬著棺材上的戰場。他出征之后以“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戰略,平穩的收復南北兩疆,并提出在新疆建省鞏固統治的建議。
后來清廷命曾紀澤與沙俄就伊利歸屬談判,左宗棠再次出兵在背后為曾紀澤撐腰,這才有了《中俄伊利條約》,沙俄交還伊利。
左宗棠雖然一生只中了舉人,但是卻常常自比諸葛亮,自稱“今亮”、“老亮”。當時的人們都喜歡拿自己與諸葛亮自比,但左宗棠應該是最有資格的一位。
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3)
那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肴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干凈了。朋友后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這么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里,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里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著,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著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么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么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里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復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么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4)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生產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閑。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里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為什么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將來怎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效力呢?”過了幾年,陶侃終于被調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盡管公務繁忙,可是在廣州養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夠天天玩樂?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故事啟迪】陶侃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時間,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為。年輕人不應該放棄理想,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這些就是生活的動力。但是,愿望的實現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需要為之付出、為之奮斗才能實現。因此,青少年都應該珍惜時間,朝著自己的愿望努力,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它、擁有它。
歷史名人故事(精選篇5)
徐霞客6歲去私塾讀書,他天資聰明,最喜愛讀游記,經常能在父親的書柜里找到許多好看的書,便廢寢忘食地讀。
有一天,徐霞客從書中看到別人游歷五湖四海的事跡之后,不以為然地說:“哈哈,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早晨面對大海,晚上面對蒼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親登五岳,還要去游歷海外呢!”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出游,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跋涉,憑借一雙腳走遍了16個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險阻,登險峰、涉危洞,對地質、植物、氣候進行了實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記》把他游歷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故事啟迪】徐霞客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同樣,年輕人在人生經歷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情緒,建立切合自身實際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