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名人的生平故事
成功的過程,是曲折的的。其實世間上有許多的成功,都是經過了不斷地阻礙才能獲得的。近代有很多的名人們面對困難,不退縮,不放棄,在遇到困難的時刻,堅持便是進步。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近代歷史名人的生平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代歷史名人的生平故事(篇1)
俄羅斯總統普京小時候非常聰明,他品學兼優,常常產生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
有一次,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作文題:《我的理想》。同學們寫出自己的理想:有想當科學家的、有想當作家的、有想當工程師的、有想當農藝師的、有想當教師的、有想當軍人的、有想當工人的――而小普京的腦海里,卻有自己不同尋常的獨特思考。
課余時間,小普京非常喜歡讀《盾與劍》雜志,對里面描寫的“克格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雜志上他知道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克格勃”準確地截取了敵人的情報,使蘇軍取得了一次次巨大的勝利……他想:“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育我要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貢獻的人。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和人民。而我應該怎樣去報效祖國和人民呢?做一名出色的間諜(dié),用我的犧牲去換取祖國和人民的勝利,這不是非常有意義的嗎?”
于是,他在作文本上寫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間諜,盡管全世界的人們對這個名字都不會有任何好感,但是從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發,我覺得間諜所做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在這篇作文中,普京還列舉了一個蘇聯名間諜的英雄事跡,論述了在蘇美對峙(zhì)的冷戰時期間諜的重要作用。當教師打開普京的作文本時,不禁又驚又喜,連聲贊嘆他“年紀不大,志氣不凡”。
后來,在一次參觀“克格勃”大樓之后,普京走進了“克格勃”列寧格勒局的接待室。一位工作人員聽了他的要求后,對他說:“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不接受主動來求職的人,只接受服過兵役或者大學畢業的人。”
1970年,18歲的普京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法律系國際專業。1975年,他大學一畢業就從事對外情報和國外反間諜工作,實現了自己“做一名間諜”的理想。
近代歷史名人的生平故事(篇2)
淞滬會戰時期,上海寶山重鎮大場失守后,我軍側背失去了屏障,主力部隊不得不撤向蘇州河以南。10月26日,團副謝晉元奉命指揮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掩護主力撤退。任務完成后,上級命令謝晉元率部守閘北的衛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是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和鹽業銀行四家銀行的倉庫,稱為“四行倉庫”,位于上海市區的泥城橋北堍,是一幢七層鋼筋水泥大樓,三面厚墻,僅南面有窗,鋼筋混凝土結構,可抵御抗日寇本的中型山炮轟擊。
當時四行倉庫西面的烏鎮路與北面的國慶路已被日寇占領;南面是蘇州河,東面是公共租界,此時謝晉元營實為“四行孤軍”。
謝晉元進駐四行倉庫后,迅速組建工程隊,設計一種分解式的鋼筋水泥碉堡,再利用原有房屋、殘墻及沙袋、鋼板構建工事聯結,做成一道道互相支援、火力交叉的縱深防御網。他要求營、連長仔細檢查工事建筑是否堅固。一天中午,敵人突然向我軍駐地猛轟,炮彈如暴雨般落下,掩蔽部附近一座的四層樓房被炸成平地,我軍陣地卻沒有傷亡,有效地狙擊敵人瘋狂進攻。事后,孫云副班長說:“還是謝長官有經驗,否則我們這一班人全犧牲了。”
趁打退敵人之機,謝晉元連忙指揮部隊拉鐵絲網,堆沙包,設火力點等。在修筑工事過程中,發現大樓南端連著一家煙紙店,店內有電話,且出店門有曲折小道與租界相通。這是孤軍與外界聯系的渠道。
謝晉元在戰斗間隙,謝晉元寫信給孫元良師長,表示他抱著為國捐軀“必死決心”跟敵人戰斗。
在謝晉元率軍跟敵人激戰后的間隙,女童子軍楊惠敏不顧白天日軍的嚴密監視,扯起一面大幅國旗,跳進蘇州河泅過去,潛入四行倉庫,把國旗送到謝晉元孤軍手中。29日清晨,四行倉庫屋頂上一面大幅國旗迎風飄揚。當時閘北一帶只有太陽旗在飄動,這面的中國國旗在倉庫大樓樓頂升起,外引人注目,隔河觀望的上海市民無不拍手歡呼,頓時歡聲雷動。甚至不少市民從市郊等地趕來,向國旗歡呼致敬,為四行孤軍助威,許多人熱淚滾滾,久久不忍離去。迎風招展的國旗不僅震奮了我軍官兵的心,而且震奮上海市民團結抗敵的決心。不久,上海乃至全國響徹《歌八百壯士》:
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
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
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
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寧愿死不退讓,寧愿死不投降。
我們的國旗在重圍中飄蕩。
在一次謝晉元部打退敵人的時刻,《立報》記者樊放趁機潛入四行倉庫要采訪謝晉元。當時,謝晉元正在緊張進行作戰布署,連忙激動地叫副官轉達他的話:“請向上海市和全國同胞致意,感謝同胞們的深切關懷和慰問。為了中華民族,我們將不惜打到最后一槍一彈,流盡每個人的最后一滴血,誓與日寇戰斗到底!這是一個中國人的氣節,請同胞們放心!”
日軍決心拔除四行倉庫這顆眼中釘,多次重兵攻擊,甚至使用連排炮擊。謝晉元部隊居高臨下,機槍、排槍、手榴彈等一齊開火,一次一次擊潰敵人進攻,陣地前日軍鮮血染紅黑土,傷兵凄號,敵尸枕藉。謝晉元向上級報告戰況時說:“據了望哨報告,斃敵在八十名以上,二十八日晨六時許,職親手狙擊斃敵二名,租界民眾觀看者拍掌歡呼。”
經過四天四夜的慘烈戰斗,日軍集中兵力、火力猛烈攻擊,但我四行倉庫守軍巋然不動。在短短4天里,在四行倉庫這塊彈丸之地,我軍擊退敵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多人,傷者無數,我軍僅陣亡7人,傷56人。
日軍見硬攻不行,便轉而威脅英、法租界_,限令他們命“四行孤軍”48小時內退出四行倉庫,否則日軍將沖入并占領租界。英、法等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威逼蔣介石政府下令謝晉元守軍撤出四行倉庫。
1937年10月29日,謝晉元預感到形勢嚴峻,寫下了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10月30日晚謝晉元接蔣介石的手令:“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謝晉元只能籌劃如何安全撤退。第二天,敵人趁我軍撤退時,以飛機大炮猛烈攻擊四行倉庫,并派兵狙擊。謝晉元以3挺機槍掩護,率部迅速沖出重圍,退入英租界。部隊退入英租界后,被英軍解除武裝,送往膠州公園“孤軍營”。
后來,日本人買通內部叛徒殺害了謝晉元,時年僅33歲。上海人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謝晉元,建立了晉元中學,還建造了晉元路。
近代歷史名人的生平故事(篇3)
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一步步勝利,獨立迫在眉睫。但是,新的問題卻又擺在華盛頓和人們的面前。當時的中央政府無權向各州征稅,中央政府靠各州攤派所得運轉。隨著戰爭的勝利,各州政府對大陸會議要求反應冷淡,軍隊的薪餉也被拖欠。
在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華盛頓顯得異常平靜,他說:他們該回家了!這樣說的時候,將軍一點也沒有猶豫,但其內心卻漲滿了痛苦和疚愧:這支剛建立起來挽救了國家的隊伍,尚未得到任何應有的犒勞,而此時財政一片空白,軍餉都發不出,更不用說安置費和退伍金。尤其是傷殘病員,也將得不到任何撫恤……如今卻讓他們回家——多么殘酷和難以啟齒的主意啊?
華盛頓做到了。他能夠做的,就是以個人在八年浴血中積攢全部威望和信譽,去申請大家的一份諒解。那一天,他步履沉重地邁下檢閱臺,他要去為他的國家實現最后一個軍事目標:解散軍隊!他的目光掠過一排排熟悉的臉,掠過隨己沖鋒陷陣的累累傷痕之軀,替之整整衣領,撣撣塵土,終于艱難地說:“國家希望你們能回家去……國家沒有惡意,但國家沒有錢……你們曾是英勇的戰士,從今開始,你們要學做一名好公民……”將軍哽咽了,他不再以命令,而是以目光在懇求了。寂靜中,士兵們垂下了頭。當他們最后一次以軍人的姿態齊刷刷地向后轉時,將軍再也忍不住了,他熱淚盈眶,趕上去緊緊擁抱每一個戰士……沒有這些人,就沒有美國的誕生,但為了新生的國家,他們必須無言地離去。一個理念就這樣安靜地實現了。從構思到決策,從頒布到履行,沒有吵鬧,沒有喧嘩和牢騷,更沒有動亂和內訌,正直的美國第一代戰士,就這樣遵循他們尊敬的統帥指定的“行軍路線”,兩手空空,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點評:在歲月的長河中,在歷史的篇章中,有許多人被視為偉大。他們崇高的人格,偉大的功績,使人類將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深遂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與風范氣質,超越常人,達到眾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人類的社會中,他們就如同夜空中燦爛的群星,在黑暗中閃爍著神圣、耀眼的光芒。隨著人類的發展,這些偉人這些精神的高峰將會一再的涌現。那么,在近二百多年間,有一座高峰或可稱之為最偉大的一座——他就是喬治。華盛頓。讓一只出生入死,征戰多年的隊伍不得到任何犒賞就回到家鄉,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此時財政一片空白,軍餉都發不出,更不用說安置費和退伍金。華盛頓卻做到了。這不僅表現出華盛頓所帶領的軍隊的團結,而且說明了華盛頓充分的才干。
近代歷史名人的生平故事(篇4)
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的得克薩斯洲引起一場龍卷風。
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或許會改變人的一生,這絕不是夸大其辭,可以作為佐證的事例隨手便能拈來,美國福特公司名揚天下,不僅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熬頭,而且改變了整個美國的國民經濟狀況,誰又能想到該奇跡的創造者福特當初進入公司的“敲門磚”竟是“撿廢紙”這個簡單的動作?
那時侯福特剛從大學畢業,他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一同應聘的幾個人學歷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試時,福特感到沒有希望了。當他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很自然地彎腰把他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垃圾簍。董事長對這一切都看在眼里。福特剛說了一句話:“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這個讓福特感到驚異的決定,實際上源于他那個不經意的動作。從此以后,福特開始了他的輝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讓福特汽車聞名全世界。
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員也有與福特相似的驚喜。他多次拜訪一家公司的總經理,而最終能夠簽單的原因,僅僅是他在去總經理辦公室的路上,隨手撿起了地上的一張廢紙并扔進了了垃圾桶。總經理對他說:“我(透過窗戶玻璃)觀察了一個上午,看看哪個員工會把廢紙撿起來,沒有想到是你。”而在這次見面總經理之前,他還被“晾”了3個多小時,并且有多家同行在競爭這個大客戶。
福特和業務員的收獲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他們下意識的動作出自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來源于他們的積極態度,這正如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事實上,被科學家用來形象說明混沌理論的“蝴蝶效應”,也存在于我們的人生歷程中:一次大膽的嘗試,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習慣性的動作,一種積極的態度和真誠的服務,都可以出發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起點,它能帶來的遠遠不止于一點點喜悅和表面上的報酬。
誰能捕捉到對生命有益的“蝴蝶”,誰就不會被社會拋棄。
近代歷史名人的生平故事(篇5)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后,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