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勵志小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勵志故事描繪了名人們閃亮的光環,也寫出了他們光環后面的心血和汗水。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名人的勵志小故事,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名人的勵志小故事(精選篇1)
世界著名推銷大師喬·吉拉德。在15年中,他銷售了13001輛汽車,平均每年賣出1425輛(每天4輛),這項紀錄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收入并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吉拉德的成功并非與生俱來,35歲以前,喬·吉拉德是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他小時候不喜歡念書,經常逃學,連高中都沒有念完。更要命的是,他患有嚴重的口吃。為了生計,他甚至當過小偷,開過賭場。
“在我人生的前35個年頭,我自認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失敗者!”走投無路時,吉拉德向朋友求得汽車銷售員的工作。60年代,被喻為“汽車城”的全球汽車工業重鎮底特律,有39家大型的汽車經銷營業所,每家又各有幾十名銷售員,可說是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一處市常沒有絲毫經驗的吉拉德就在這時候闖來了。
因為嚴重口吃,靠嘴謀生的吉拉德必須放慢說話速度,同時他更注意聆聽客戶的需求與問題。而沒有人脈的喬·吉拉德,最初只靠著一部電話、一枝筆,和幾頁電話簿作為客戶名單。只要有人接電話,他就記錄下對方的職業、嗜好、買車需求等生活細節,雖吃了不少閉門羹,但多少有些收獲。曾有人在電話中用半年后才想買車的理由打發他,半年后,喬·吉拉德便提前打電話給這位客戶。就是靠著掌握客戶未來需求、緊迫盯人的超常毅力,吉拉德從對手如云的底特律,殺出一條血路。
吉拉德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很多人早上起床后,糊里糊涂地過了一天,不知道生活的目標是什么?還有人總在等待機會的到來,期望一條大魚撞到自己懷里。上帝才知道這種人是否能成功?我絕對不做這種人!我每天都有目標,而且是前一天就計劃好的。不管別人怎么摸魚,我只管捕自己的魚!”
—個名人,—個普通人,為原子彈流的眼淚里飽含著—樣的鄉情。
楊振寧第—次回中國時拜訪了老同學,兩彈元勛鄧稼先。在楊振寧離開中國的那天,鄧告訴他中國兩彈的制造全靠自己,沒有任何外國人參與。楊振寧說他當時聽了激動得不能自已,躲到洗手間去流淚。這事大概很多人知道。
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時,公共汽車上只有白人能坐前面的位子,黑人和其他有色種人得坐在后面。某天,—個臺灣人上車后習慣性地往后走,白人司機叫住他說:“中國人會造原子彈,所以您可以坐前面。”
這位同胞—下車,找個無人之地痛哭了—回。—個名人,—個普通人,為原子彈流的眼淚里飽含著—樣的鄉情。
名人的勵志小故事(精選篇2)
林肯當選總統后十分廉潔,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林肯總統竟然還有一段向客人強行索要禮物的故事。
一天,一位叫史密斯的紳士前來拜訪林肯,兩人談得頗為投機。紳士看到林肯幼小的兒子活潑可愛,很想抱抱他。然而小家伙認生,遲遲不肯過去。于是,紳士指著自己手腕上的手鏈對小男孩說道:“只要你聽話,讓叔叔抱抱你,我就把手鏈送給你。”那是一條非常精致的手鏈,小男孩很喜歡,他乖乖地坐在紳士的腿上,一直讓紳士抱著自己。
最后,當紳士起身準備離開的時候,林肯提醒紳士,把手鏈給他兒子。紳士立即表示,這手鏈他一直是視為傳家寶的,不能給。
“把它給我兒子!”林肯嚴厲地說道,“我不想讓我兒子認為,我曾經款待過一位言而無信的人。”
盡管不情愿,紳士還是乖乖地將手鏈送給了林肯的兒子。這件事,不僅沒讓林肯的聲譽受到影響,反而讓大家更進一步看到了林肯誠信、正直的本質。
名人的勵志小故事(精選篇3)
從孩提時代起,本格·蘭德就喜愛拳擊運動,23歲時,他參加全國拳擊大賽,并且贏得亞軍。第二年再試一次,仍然是相同的名次。本格·蘭德沮喪不已,幾乎想要放棄,他去咨詢一位資深教練。
那位教練問他:“你在拳王領獎臺站過多少次?”本格·蘭德說:“我一次也沒站過。”
“我指的不是現實上而是想象中。”
“可能有十幾次吧。”
“太少了,問題就出在這里,你應該至少在拳王領獎臺站上1000次。”
“想象能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有。世上的每件事情,都是被想象復制出來的。它能夠引爆神秘的靈魂的力量,既能啟動災難,也能召引成功。想象中,你在拳王領獎臺上站了1000次之后,定有一人在現實中應邀站在你身邊。有了他,你絕不會輸。”
“這人是誰?”
“命運。”
本格·蘭德于是觀看了上百卷拳擊比賽錄影帶和頒獎錄影帶,包括國內的、國際的等等。在腦海里,他無數次被裁判在決賽后舉起手臂,無數次撫摸拳王金腰帶,無數次站上領獎臺接受如潮的掌聲與喝彩。在頻頻展現的輝煌畫面中,他修改了失敗記憶,將自己描繪成豪情萬丈的英雄。起初,是這一畫面進入他的腦中,后來,是他進入這一畫面。
當他覺得自己已是當之無愧的拳王時,果然就在全國拳擊大賽中成了拳王。
對手們說:“本格·蘭德的眼神里有種令人生畏的意志,和他對壘中總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絕望。
裁判說:“他的每個出擊都果斷有力,每個抵抗都胸有成竹,像電腦程序準確流暢。他看金腰帶的眼神就跟看自己身上的腰帶一樣。”
一位記者問本格·蘭德,當他走上頒獎臺,向臺下和電視機前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揮手致意時,會不會緊張?本格·蘭德回答:“不會,我一點都不緊張。因為,這是我第1001次站在這個冠軍領獎臺了。”
名人的勵志小故事(精選篇4)
從小,他就是一個命苦的孩子。父親患有糖尿病,不能干重活。母親患有精神病,連自己都管不好,更不用說管孩子。父母是孩子身后的大樹,為他們的成長遮風擋雨,但他沒有這樣的大樹,經常被一些同齡的孩子辱罵和追打。從記事起,沒有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他們經常遠遠地朝他身上扔泥巴。他一邊左右躲閃,一邊狼狽地朝后退,結果一下子掉進身后的臭水溝里,全身又濕又臭。在孩子們的一片哄笑中,他使勁地低下頭,蜷縮著身子,雙手抱頭,淚水混著臟水,從臉上啪啦啪啦地往下滴。這樣的欺侮每隔幾天就會上演,他只是別人眼中的小丑和笑料。
7歲那年,他上了村里的小學。在班上,沒有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他就像一根孤零零的小草。孤僻的他變得更加內向,不愛說話,沒有人喊他的大名,都管他叫“石頭”,在別人眼中,他就是一塊又傻又笨的臭石頭。一天,他一個人去村上大隊部看電視,一檔名叫《街頭霹靂舞》的節目深深吸引了他。電視上演員那瀟灑而充滿美感的舞蹈看得他目不轉睛、流連忘返。回到家,他也開始學著模仿,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不再覺得孤單。他的內心有了一個夢想,那就是擁有約瑟夫·杰克遜那樣魔幻傳奇的“月球漫步”。
上到初一,家徒四壁的家庭再也沒有財力供他繼續求學。退學那天,成績優異的他在學校四周徘徊,久久不愿離去。這時,他的班主任張老師氣喘吁吁地跑過來,塞給他一張紙條。看完這張紙條后,他頓時淚流滿面,深深地朝老師鞠了個躬,一步一步朝家走去。從這一天起,14歲的他成為家里的“勞力”。為了多掙一些錢,身體瘦弱的他選擇到縣城一家煤場打工。每天抬臂上千次打制煤球,然后把這些成型的煤球用板車送到客戶家。回到煤場,他的骨頭都快散架了,但他會想起張老師的那張紙條。讀著紙條上的話,他再累再乏,也會掙扎著爬起來,帶著滿身的煤灰跳起舞來。工友們都取笑他:“你這只一身煤渣的黑熊,難道還想跳什么天鵝舞?”對于譏笑,他一笑而過,那張紙條上的話在他心中激蕩。
就這樣,他干了整整5年。冬天拉著板車送煤球,好幾次他的耳朵都快凍掉了。雖然這個工作又臟又累,干起來要人命,但他覺得這里離家近,能照顧到家人,工資也不錯,一天能掙50~70塊錢。他在煤球廠工作時,悟到了很多好的動作,他在舞蹈里加入了很多像打煤球、鏟煤一樣的新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粉絲”,每次在路邊跳舞都能引來許多人圍觀并為他鼓掌。有一次他跳完舞,就有個人上前問他為什么不去參加河南電視臺舉辦的“你最有才”節目。他也剛好想到一個大的舞臺上檢驗下自己跳得到底怎么樣,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
初試的時候,他穿了一身送煤球的“工裝”就開始跳了,他跳完之后,評委和200多名選手都很震驚,紛紛站起來為他鼓掌,但是也有評委笑著問他為什么穿這身衣服,他說:“其實我不是不尊重評委,但是這就是原本的我,沒必要偽裝自己。”他從容淡定,滿臉微笑。就這樣,他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殺進了高手如云的總決賽,獲得了大賽冠軍,捧走了30萬元現金大獎,成為家喻戶曉的“煤球哥”,被網友譽為“河南舞王”、“中原舞神”。劉歡傳媒公司和本山傳媒公司聞訊,都力邀他加盟。今年5月,聞名全球的《英國達人秀》也邀請他前往英國表演這種原生態的舞蹈。
天道酬勤,苦盡甘來。他的名字叫李新義,31歲的河南魯山縣農民。接受采訪時,他打開了那張貼身保存了6年的紙條。上面有一行用圓珠筆寫的話:法國最著名的石頭城堡——希瓦勒之理想宮。入口處立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一句話:我想知道一塊有了夢想的石頭能走多遠。
名人的勵志小故事(精選篇5)
1988年,高中畢業后,他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里窮得叮當響,還拉了不少饑荒,父親讓他跟著村里的瓦匠學點手藝,不然將來找媳婦都是大難題。
瓦匠算個技術活,想學藝,必須先從小工干起。那時候農村修房蓋屋,都是鄉親們互相幫忙,沒工錢,只管飯。為了能早點摸到瓦刀,三里五鄉無論誰家蓋房子都能看到他賣力的身影。搬磚、和泥、運沙石,什么活累他就挑什么活干。
過了兩年,帶隊的叔叔感覺他是個踏實勤快的孩子,就開始讓他學瓦工。瓦工左手拿磚,右手揮刀,砍磚、抹灰、砌墻,左右開弓看起來很瀟灑,但他一動手才知道,這個活兒比搬磚和泥都累,不但耗體力更考眼力,一天要把幾千塊磚、上千斤水泥均勻地抹好,還要沿著鉛墜壘起來不能有絲毫偏差。
在師傅熟練的手下,那些磚頭仿佛聽話的士兵,隊列筆直,而他壘的磚卻參差不齊。為什么自己沒別人壘得好呢?功夫還不到家。
傍晚收工后人們都回家休息了,他自己掏錢買來1000塊磚,在家門口繼續練習砌墻。墻體砌好了,進行測量,記下偏差,推倒了再砌,每天兩三次。鄰居們吃過晚飯沒事都湊過來看熱鬧,剛開始還夸他有恒心,可他天天如此,就成了人們的笑柄。瓦工就那么點技術含量,這么較真,真是一根筋。
冷言冷語他全當耳旁風,每天收工后依然專心致志地練習,砌墻、推倒、再砌,周而復始。春去秋來,那面墻被推倒了5000多次,堅硬的紅磚最后都磨成了圓角的,他的雙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最終,他總結出了一個經驗:人依墻斜站,左腳在前,離墻約15厘米,右腳在后,距墻約30到40厘米,這個姿勢省力,而且高效。
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和村里的鄉親到濟南打工,在無數個建筑工地上,他像一粒灰塵,微不足道,每天重復機械的砌墻工作。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使沒有監理巡視也做得一絲不茍,他砌墻的水平日臻完美。漸漸地,他出眾的技術折服了所有的工友,包工頭把他砌的墻當做樣板墻,自然,他的工資也比其他瓦工的要高一些。他并不滿足這點成績,他不想只做一個干活麻利的工人,沒讀過大學的他,很仰慕那些能“看圖紙”的技術員。
每天收工后,工友們都在帳篷里打撲克或出去逛街消遣,他則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別人叫他一起玩,他也無動于衷。他閱讀的是《砌筑工藝》《建筑分項施工工藝標準手冊》等枯燥的專業書籍,工友們都不理解,咱們這些泥腿子把墻砌好多賺錢就行了,看書有啥用?干瓦工還有啥大出息?他微微一笑,只管窩在自己的鋪位上看書做筆記。在工地上一年到頭,只要有活,工人就得干到天黑,想學習太難了,但10多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堅持看書。通過學習,他看懂了設計圖,有時技術員還要向他請教。
平時,愛動腦筋的他看到墻角下散落著很多掉下來的水泥漿,很是浪費,就琢磨在每塊磚上如何抹水泥才能減少浪費。于是,他發明了“提刀灰與自然擠漿結合工藝法”,既節省材料,又提高了磚塊之間的灰漿飽滿度,在工地上被廣泛應用。盡管如此,他還是茫茫民工中毫不起眼的一個,在大學生遍地走的時代,一個農民工能有什么機會呢?
,他正在濟南的一處工地上忙得滿頭大汗,工地負責人告訴他隊里推薦他去參加市里舉辦的技能大賽。由于經驗不足,這次比賽他獲得了第二名。在隨后的全省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砌筑的2米高的墻體,垂直平整度誤差不超過3毫米,獲全省第一名。
盡管在業內有了小小的名氣,但他自知理論知識匱乏,便更加孜孜以求。收工后亂哄哄的工地上,他依然全神貫注,把啃天書般的專業理論作為樂趣,直到把厚厚的建筑技術手冊背得滾瓜爛熟。
,建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聯合舉辦了一場全國規模的建筑業職業技能大賽,理論和技能測試同時舉行。他作為代表山東參賽的選手之一,與從全國100多萬名建筑工人中選拔出來的幾十名頂尖高手同臺競技。工友們都不擔心他的動手能力,大家最擔心的是他的'理論測試,畢竟他不是科班出身,又沒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而對手中不乏技術院校的講師,結果,他的理論成績排名第一。
,他獲得了“國務院特殊津貼”,成為山東省建筑行業200多萬一線建筑工人中唯一享有這項殊榮的人,他就是出生在汶上縣的農民工吳林。
如今的吳林,擁有“全國技術能手”、“山東省首席技師”、“齊魯第一刀”等諸多榮譽。他也從農民工轉變成了技術、管理人員,帶出了83個達到技師水平的徒弟。同時,憑借自己在業內豎起的牌子,拉起了一支上百人的施工隊伍,擁有了自己的一片紅火事業。
24年里,吳林不斷給自己豎起一面面墻,又不斷推倒,向自我挑戰,他用勤奮與不懈的努力,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道圍墻,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度。英雄不問出處,只要你有把一面墻推倒5000次重新再來的決心與勇氣,終有一天也會筑起自己事業的殿堂。
名人的勵志小故事(精選篇6)
愛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大王,他的發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明的。
然而童年的愛迪生因為家中貧窮,只上過幾年學,他十二歲便到火車上去賣報了。不能去學校讀書,他就自學。他非常熱愛學習,一邊賣報一邊看書看報,抓緊時間學習和做實驗。
愛迪生的父親平時對家里人要求很嚴格,他規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點了,這樣他回家后就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實驗了,這可怎么班呢?這對于喜歡自己學習、摸索的愛迪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于是他想來想去,終于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爸爸支持自己做實驗。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臺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后,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于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制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里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后來愛迪生經過艱苦地努力,終于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名人的勵志小故事(精選篇7)
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寫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讀韓愈其人是從讀韓愈其文開始的,因為中學課本上就有他的《師說》、《進學解》。課外閱讀,各種選本上韓文也隨處可見。他的許多警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但由文而讀其人卻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韓公祠,祠依山臨水而建,氣勢雄偉。祠后有山曰韓山,洞前有水名韓江。當地人說此皆因韓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韓愈一介書生,怎么會在這天涯海角霸得一塊山水,享千秋之禮呢?
原來有這樣一段故事。唐代有個憲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就是將據稱是佛祖的一塊骨迎到長安,修路蓋廟,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傷財,一場鬧劇。韓愈對這件事有看法,他當過監察御史,有隨時向上面提出誠實意見的習慣。這種官職的第一素質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見獲死罪都在所不辭。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韓愈在上書前思想好一番斗爭,最后還是大義戰勝了私心,終于實現了勇敢的“一遞”,誰知奏折一遞,就惹來了大禍;而大禍又引來了一連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韓愈是個文章家,寫奏折自然比一般為官者也要講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別動人,文字鏗鏘有力。他說那所謂佛骨不過是一塊臟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豈不盛哉!豈不快哉!”并說:這佛如果真的有靈,有什么禍殃,就讓他來找我吧(“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凜然大氣和獻身精神。但是,這正應了我們現時說的,立場不同,感情不同這句話。韓愈越是肝腦涂地陳利害表忠心,憲宗就越覺得他是在抗龍顏,揭龍鱗,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聲把他趕出京城,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去當地方小官。
韓愈這一貶,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為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順,比之李白的懷才不遇,柳永的屢試不第要嚴重得多。他們不過是登山無路,韓愈是已登山頂,又一下子被推到無底深淵,其心情之壞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趕出長安,年僅12歲的小女兒也慘死在驛道旁。韓愈自己也覺得實在活得沒有什么意思了。他在過藍關時寫了那首著名的詩。我向來覺得韓愈文好,詩卻一般,只有這首,胸中塊壘,筆底波濤,確是不一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