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簡短的名人故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名人也有各自的故事,每個名人都是不平凡的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勞動簡短的名人故事,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勞動簡短的名人故事篇1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shù)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chuàng)造了距摘取這顆數(shù)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shù)都是一個素數(shù)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shù)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lǐng)先地位。這一結(jié)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征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shù)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lǐng)先。世界級的數(shù)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童弟周刻苦學習的故事。在開始成績很差的情況下,學校不允許在教室里看書,他躲在路燈下看,外國人說他實驗不行,就經(jīng)過多次試驗,獲得了成功。獲得了教授的好評。
華羅庚又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數(shù)學系主任。不久,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他百倍珍惜黨和國家為科學研究提供的大好時光。他白天拄著拐杖到學校講課,晚上以案板當書桌,在燈下從事數(shù)學研究,常常寫作到深夜。有時,為了求證一個問題,他常常深夜從床上爬起,順手拿起床頭的報紙,在四周的空白處進行演算和論證。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處都堆滿了演算稿紙。他用毅力與勤奮,編織出成功和榮譽。
勞動簡短的名人故事篇2
許家印,一個靠8年積累迅速擁有120億元資產(chǎn)的民營企業(yè)家。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十大慈善家,胡潤百富榜第十一位,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第三位。生于河南周口太康縣的許家印也將成為第一個登上中國內(nèi)地首富寶座的河南人。
他率領(lǐng)的恒大集團成為中國房地產(chǎn)企業(yè)十強之一,在廣州開發(fā)了金碧花園、金碧華府、金碧御水山莊等近20個樓盤。他是怎樣掘到他的第一桶金的呢?
1958年,許家印出生于河南太康。這是一個全國有名的貧困縣,十年倒有九年澇,當?shù)厝顺3R酝獬鲇戯垶樯S啄甑脑S家印,母親早逝,家境十分貧寒,依靠父親節(jié)衣縮食供他念書,常常面臨輟學的窘境。印象中最刻骨銘心的是自己經(jīng)常帶饅頭到學校上課,可不到三天饅頭便長了毛。
生活的艱辛沒有使許家印放棄求學的信念,反而堅定了他"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在親友的扶助下,許家印發(fā)憤讀書,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年,就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武漢鋼鐵學院(現(xiàn)武漢科技大學),終于學有所成。
1982年許家印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河南舞陽鋼鐵公司工作。在工廠的10年,從小技術(shù)員做起,歷任車間主任、廠長等職,并獲得冶金部頒發(fā)的高級經(jīng)濟師職稱。
勞動簡短的名人故事篇3
生物學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縣的一個小山村。他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堂,只能一面跟父親念古書,一面幫助家里勞動。
十七歲那年,童第周想報考寧波效實中學。這所中學是浙江省的一所名牌學校,入學成績特別高,而且年內(nèi)只招收三年級插班生。家里人都勸他不要異想天開,然而,童第周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拼上一個暑假,準行!”
考試結(jié)果,童第周果真被錄取了。他成了效實中學有史以來第一個沒有上過中學而考取三年級的插班生。
不過,不少人仍在猜測,這個山村娃子究竟能不能跟上班。第一學期,他的總平均成績只有 45 分,英語更是考得糟糕。學校動員他退學或降級。他含著眼淚,一再向校長請求再跟班試讀一學期。學校勉強同意后,他便以驚人的毅力去攻克學習難關(guān)。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路燈下讀外語;夜里同學們都睡了,他仍然站在路燈下自修功課。學監(jiān)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上路燈逼他進屋。他趁學監(jiān)不注意,又跑到廁所外的燈下學習,把學監(jiān)也感動了。
就這樣,第二學期他終于趕上來了,總平均 70 分,幾何還考了 100 分。
直到晚年,童第周還對此記憶猶新,他說:“這使我知道,我并不比別人笨。
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jīng)過努力也能辦到。世界上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勞動簡短的名人故事篇4
霍金從小就擁有對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當時還沒患病),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并陶醉于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極強的使命感。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癥后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y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過后情況并不是非常糟糕。后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霉,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
患病后,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xù)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并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tài)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講話結(jié)束后,一位女記者沖到講話臺前問到:“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痛苦地叩擊鍵盤后,顯示屏上出現(xiàn)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個記者的提問后,他又痛苦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現(xiàn)場頓時爆發(fā)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的確用霍金自己的話來說,活著就有希望,人永遠不能絕望!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即使病魔把霍金關(guān)在果殼中,他也是無限空間之王!霍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見,擁有自己的夢想,并全力以赴為之奮斗!
勞動簡短的名人故事篇5
孫思邈,唐初著名醫(yī)學家,出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終年一百零二歲。
孫思邈從小刻苦學習、勤奮實踐的結(jié)果。孫思邈出身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家中雖然不富裕,但父親依然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孫思邈小的時候聰慧過人,心思敏捷。他知道家中的錢來之不易,父親堅持供他讀書,是希望他將來能有出頭之日,光耀門戶。因此,他讀書十分刻苦,一天能誦千余言。他喜歡讀諸子百家,尤其喜歡讀《莊子》、《老子》,還好讀翻譯成漢文的少數(shù)民族的書和外國的'書,到七八歲時,就已“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言談話語,才華橫溢”了。潞州總管獨孤信很有學問,經(jīng)過和孫思邈的交往,曾感慨地對人嘆道:“他真稱得上是神童啊!”
也許是孫思邈在讀書時過度勞累的緣故,他的身體漸漸變得虛弱多病起來。父母不得不帶著他到處尋醫(yī)治病。這期間,他深深體驗到患病的痛苦。同時他也看到,一些窮苦的百姓得病后,因無錢買藥醫(yī)治,只好痛苦地死去。他心中感到十分難過。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他那幼小的心靈里,萌發(fā)出一個念頭:“救活一條性命是何等的重要啊!世間黃金雖貴,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但是人的性命沒有了,就是錢再多,也是買不回來的啊!”
他病愈之后,便決心學習醫(yī)學,他要用高明的醫(yī)術(shù),為成千上萬的人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他把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都很支持。特別是他的父親,為了讓他學好醫(yī)術(shù),四處奔走,到處為他借書。
孫思邈更是發(fā)奮苦讀。因為許多書是借來的,有的還是花錢租來的,所以他讀起來十分仔細,并且從中摘錄了大量的資料。有的書他感到非常重要,買又買不到,他便一邊讀一邊抄,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全抄下來。
他不僅注重從書本中學習知識,而且注重臨床實踐。每當聽說某村有了病人,請來醫(yī)生醫(yī)治的時候,他都要去看看醫(yī)生對病人如何診斷,如何下結(jié)論,如何用藥。當醫(yī)生看完病走后,他又隔三天兩天去病人家中一次,詢問治療效果。當他聽說某地有名醫(yī)時,寧可自己不吃飯也要省下錢來,備上厚禮,去登門求教。為了采到一種中草藥,他翻山越嶺,掛破了手指,破了皮肉也不覺得疼。為了學好針灸,他常常在自己身上體驗,一直找到針人體內(nèi)的最佳感覺方止。
就這樣,他用了三四年的時間,不僅通讀了大量的醫(yī)學書籍,獲得了淵博的知識,而且還搜集并細心研究了民間流傳的治病偏方。同時,他邊讀書邊實踐,為當?shù)匕傩罩斡瞬簧俨。e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于是,在他十六歲那年,便開始了正式行醫(yī),而且很快出了名。
不久,他的名聲傳到了京都大興(今陜西西安),隋文帝召他人朝,封他為國子博士,專門給朝中官員治病。但他不愿意被束縛在皇宮,愿為廣大的窮苦百姓治病,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便借口有病拒絕了。唐朝建立后,太宗召他入朝,封他為諫議大夫,他又拒絕了。他深深懂得,他的醫(yī)術(shù)只有扎根民眾,才會不斷提高。
孫思邈是為了解除百姓的痛苦才開始學醫(yī)的。因此,在他成了一代名醫(yī)之后,仍然把為百姓治病作為宗旨。在行醫(yī)過程中,他從不把病人拒之門外,并且對沒錢的病人可以不收錢,遠來的病人可以住他家里,他還煎湯熬藥,將病人視為家人。
孫思邈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終于在公元652年,編成了一部書,取名為《千金要方》。又過了三十年,孫思邈又編成了另一部書,取名為《千金翼方》。
孫思邈為我國醫(yī)學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yī)學家,人們尊稱他為“藥王”,把他經(jīng)常去采藥的五臺山,稱做“藥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了藥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