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名人故事
讀名人故事可以使孩子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增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關于勞動的名人故事,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勞動的名人故事【篇1】
冼星海,曾化名“黃訓”,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生于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他6歲進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學而隨母親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國,因交不起學費而入了廣州的嶺南大學____青年會所辦的義學,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此時,他已經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賦。
冼星海在音樂上可謂大器晚成。他在20歲左右才開始學拉小提琴,被同事們戲謔地稱為“宰雞能手”拉小提琴像殺雞一樣難聽。他剛到巴黎時,也是大部分時間用于解決溫飽。后來,他遇到那里的中國留學生馬思聰,并由他引見了法國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奧別多菲爾和音樂大師加隆。大師們欽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約合10塊銀元)的學費。他根據唐朝詩人杜甫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創作的奏鳴曲《風》,排上了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節目單,并在電臺播出,從此有了名氣。
1929年,冼星海來到素有世界音樂文化中心的法國巴黎學習音樂。他靠在餐館跑堂、理發店雜役等維持生活,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幾次暈倒,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尸所。后來,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師從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寫下了早期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風》等。1935年夏,他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國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于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后,主考老師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布:“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音樂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命運。冼星海在西方求學期間,飽受西方列強對弱小民族的歧視。回國途經倫敦時,英國海關竟不準他入境,被扣幾個小時。回國后,他曾指揮上海工部局的管弦樂隊演奏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可這個樂隊從指揮到演奏者卻沒有一個中國人。他深切體會到民族受壓迫的苦難,從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樂發出了解放的吶喊。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成了名人。國民黨想利用他寫頌歌,惟利是圖的商人也重金收買讓他寫“桃花窩里美人多”之類的商業歌曲,他都不為之所動。他精心為進步電影《復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聲》配曲,而且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報酬。
在延安時期,冼星海不僅在組織上入了黨,藝術創作也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為黨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干部。應該說,這也恰恰是他周圍革命環境影響的結果。冼星海與聶耳一樣,把音樂當成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聲中永遠記住了他們。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一部交響詩、一部管弦樂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還寫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論文。
勞動的名人故事【篇2】
19世紀70年代,愛迪生開始著手研究電燈的工作。他想發明一種結構簡單、價格便宜、適合家庭使用的白熾燈。
為了研究這項實驗,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吃,在實驗室里睡。一個朋友來看他,開玩笑地說:“怪不得人頭腦里知道那么多的東西,原來你睡覺也往腦子里記書上的東西啊!”
攻克白熾燈,最大的難題是玻璃泡里那一截細燈絲。他起初用木炭、金屬鉑等做燈絲都失敗了。后來,他把燈泡里的空氣抽掉,制成了一個真空的炭絲燈泡,但也只能亮8分鐘。這之后,他又用白金、銀、釕、鈦、鉬、銠等稀有金屬試驗,效果也不太理想。最后,他又用棉紗烤焦后試驗,燈泡壽命達到13個小時;又經過反復的試驗和失敗,終于在1879年10月21日研制成功一盞炭絲燈,通電后亮了45個小時。新年之夜,曼羅園的松樹上掛上500盞電燈,像夏夜的繁星一樣,景色迷人。
但他仍不滿意,他想做成一個壽命能達1000多小時的燈泡。于是,他又開始了新的試驗,他曾用杉木、亞麻、藤條、椰子殼等植物纖維試驗,又用橡樹皮等反復試驗,共計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最后發明了炭絲燈泡,達到300多小時;又經過反復的試驗,終于發明了炭化竹絲燈泡,壽命達到1200多個小時,達到了他的愿望。這時,他創建了電燈工廠。他又派人跑到世界各地去采集各種竹子樣品,最后發現日本出產的一種竹子質地最佳。他的工廠開始大批生產燈泡,價格便宜,深受人們的歡迎。
后來,又經過多年的試驗,改用鎢絲,使發光效率提高了三倍。他發明的電燈,照亮了全世界。
勞動的名人故事【篇3】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制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
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
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勞動的名人故事【篇4】
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放棄點滴空閑,少年時代在當地的一所“文學學校”學習,在校6年,他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里的上千冊文藝圖書,還能背誦大量的詩作和劇本里的精彩對白。
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
后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干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在為養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后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里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后,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里去觀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
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臺上更近距離的觀摩到演員們的表演。后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的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為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板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的兩年里,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的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并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蘇、演出重新紅火的時候,莎士比亞的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杰出的演員。
勞動的名人故事【篇5】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都是要勞動,沒有多少的空余時間,晚上很是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他為此很苦惱。后來,他發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只隔著一堵墻,于是,他便在墻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里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墻腳,借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過了不久,又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早已被讀得滾瓜爛熟,卻一直沒有錢買新的,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釘子,他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地有個叫“文不識”的富豪,家里藏書很多。匡衡便請人介紹,去文家當長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賣力又不要一文工錢。“文不識”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道:“你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錢呢?”
“我給您做工,不為別的,只希望您把書借給我,讓我好好閱讀。”“文不識”答應了他的請求。匡衡一得到豐富的圖書,就像幾天沒有吃飯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樣,貪婪地、津津有味地讀啊讀啊,讀完一冊又讀另一冊。
這樣日積月累,他終于成了著名的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