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名人故事
勞動是種,生出希望的芽,勞動是芽,長成高大的樹。你看過哪些勞動名人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關于勞動節名人故事,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勞動節名人故事篇1
有一只老鼠它很愛學習,經常去找資深的前輩學習。
有時候,會找黃鼠狼、田雞、貓頭鷹等等,只要可以學習,它就一定不會放棄。
慢慢的,它成了一個非常非常有學問的學者,很多動物都慕名前去拜訪,其中有一只貓也去了。貓非常討厭這只老鼠,恨不得把它吃掉,可是因為動物太多,它不好下手,直到大家都走了,它才晃晃悠悠的走到老鼠面前。
“我真的很討厭你,不就是一只老鼠嘛,干嘛裝模作樣的愛學習啊?”
“你錯了,學習是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知識,去開闊自己的智力,讓自己能懂得更多。如果每個人都能愛學習,我相信你這個世界會非常的美好。”老鼠說。
“呵呵……可是我就是討厭讀書,所以,我也很討厭你。今天你落在我的手上,你就注定逃不掉了哦。”貓一臉奸詐得意的笑著。
然而,老鼠只是坦然一笑,說:“你殺了我只是證明你殺了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從今以后你無論走到哪里,你都是被人看不起的貓,因為你實在是太懶惰了,只知道坐著享福。”
貓聽而不聞,一口把老鼠吞下腹,得意洋洋的回了家。
從那一天起,貓經常的生病,四肢發軟,后來女主人見它如此的懶惰無用,就把它給扔出去了。
它成了流浪貓,四處尋找朋友收留自己,可是當他們一看到自己軟弱無能的樣子,誰也不愿收留它,還嘲笑它。
貓傷心的流下了眼淚,后悔沒有聽老鼠的話,好好學習,如今變成了一個沒有用的貓,誰也不喜歡它。
貓死了之后,被路過的人看見,覺得礙了自己的眼睛,沒有一絲憐憫的將它踢在小河里。
貓的尸體順著河流一直游蕩,誰也不知道它被飄去了什么地方……
勞動節名人故事篇2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歲高齡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項決定:重新開始學習俄語。
這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董老擔任著國家的重要職務,工作極為繁忙,況且年紀又大,記憶力也差了,學習外語該有多困難啊!
董老想了個巧妙的辦法,他將俄文生詞,每五個寫在一張卡片上,并風趣地稱作一個小隊,每十個詞稱作一個中隊,每二十個詞稱作一個大隊。又把兩個大隊稱作一個聯隊。生詞寫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釋寫在背面。隨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樣,先認第一小隊,再認第二小隊,接著將兩個小隊合起來認,作為中隊檢閱多記熟了之后,再認第三、四小隊,然后將三、四小隊合并作中隊檢閱,以后再將兩個中隊合并作大隊檢閱。用這種“檢閱”法記單詞,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記憶力差,一個生詞往往花了好大的氣力才記住,可是過一會兒又忘了,董老就反復地認、記、背。有時因為咳嗽得很厲害,醫生讓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堅持給生字標重點,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間斷學習。
董老說:“我決不灰心,就是這樣搞,記生字,每天總有可能增加兒個。”
十幾年后,董老保存下來的外語卡片,上面抄錄了一萬零五百多個單詞,甚至連劇目單、會議簽到卡上面也寫下了外語單詞。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董老長期艱苦的努力,終于達到了能閱讀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僅俄文版《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一書,董老就讀了四遍,抄錄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張,記錄單詞二干九百二十八個。
“學習當如卒過河”,這是董老八十七歲時留下的名句。在學習的道路上,象中國象棋中的過河卒子一樣,一步一步,奮勇直前,這不正是董老學習精神的寫照嗎!
勞動節名人故事篇3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云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云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只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后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勞動節名人故事篇4
自從傳言有人在薩文河畔散步時無意發現金子后,這里便常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們都想成為富翁,于是尋遍了整個河床,還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借助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確,有一些人找到了,但另外一些人因為一無所得而只好掃興歸去。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駐扎在這里,繼續尋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河床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工作。他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錢都押在這塊土地上。他埋頭苦干了幾個月,直到土地全變成坑坑洼洼,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塊土地,但連一丁點金子都沒看見。
6個月以后,他連買面包的錢都快沒有了。于是他準備離開這兒到別處去謀生。
就在他即將離去的前一個晚上,天下起了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終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發現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樣:坑坑洼洼已被大水沖刷平整,松軟的土地上長出一層綠茸茸的小草。
“這里沒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地說,“但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并且拿到鎮上去賣給那些富人。他們一定會買些花裝扮他們華麗的客堂。如果真這樣的話,那么我一定會賺許多錢,有朝一日我也會成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將來,美美地撇了一下嘴說:“對,不走了,我就種花!”
于是,他留了下來。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長滿了美麗嬌艷的各色鮮花。
他拿到鎮上去賣,那些富人一個勁地稱贊:“噢,多美的花,我們從沒見過這么美麗鮮艷的花!”他們很樂意付少量的錢來買彼得的花,以便使他們的家庭變得更富麗堂皇。
5年后,彼得終于實現了他的夢想——成了一個富翁。
“我是唯一的一個找到真金的人!”他時常不無驕傲地告訴別人,“別人在這兒找到黃金之后便遠遠地離開,而我的‘金子’是在這塊土地里,只有誠實的人用勤勞去采集。”
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打開幸運之門的鑰匙。
勞動節名人故事篇5
唐朝有個寫詩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歲便開始作詩,九歲時對詩的聲韻就非常熟悉了。母親是個慈愛、嚴格又有文化的婦女,充當白居易的啟蒙教師。
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她總是拿著詩書教導兒子,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有偷懶的時候。這時,母親不去打罵他,而是講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學習任務一點一點補上。
就這樣,白居易漸漸養成了勤奮學習的好習慣。
有一次,他拿著自己的幾首新作,來到在當時很有名望的詩人顧況俯前,顧況漫不經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開,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韻味十足的吟誦起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好哇,好!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難事!快請進!快請進!”
看到寫詩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興的與他談起作詩來,不知不覺的就談到了天黑!這一年白居易才16歲。
從此這個會寫詩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長安城傳開了。
白居易寫的詩,生動流暢,連沒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誰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學寫詩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對自己的要求更嚴格了。他還是一天天不停的讀了寫寫了讀......白居易給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詩歌,成為唐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