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勞動的小故事
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所謂的命運擊敗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名人勞動的小故事,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名人勞動的小故事(篇1)
王守仁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封建貴族家庭。他父親官至兵部尚書,但是,王守仁似乎一點兒也沒有遺傳到父親的聰明。
他5歲還不能說話,當時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啞巴,有的人還以為他根本就是一個白癡。但是他父親不這樣看,他覺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他四處尋訪名醫,只要聽說哪里有名醫,他就派人去請。到王守仁6歲的時候終于把病醫治好了。
王守仁病好之后,智力卻顯得一般。因為小時候不會說話,也沒有讀過書,因此,比起別的小孩子,他顯得更笨拙一些。有人風言風語:“他這么遲才開始學說話,當然笨啦!也別指望他以后會有大出息。”
小守仁本來就覺得自己比別人笨,現在又聽到別人這樣嘲笑自己,心理更加難受。他跑到父親懷里哭訴:“父親,別人都說我笨,我真的很笨嗎?”
父親聽了他的話說:“孩子,你不笨。為父一定好好教你,你會有出息的。不用在乎別人的嘲笑,你自己發憤努力,爭口氣讓那些人瞧瞧,好嗎?”
有人父親的鼓勵,王守仁又有了信心。他始終記得父親曾經給他講過的“笨鳥先飛”的故事,并時時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平時讀書,別人讀一遍,他就讀兩遍、三遍,甚十遍。他抓緊時間,把別人玩耍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了。白天他認真聽先生的課,放學后,趁著還沒有吃飯或者吃飯后的時間,他一個人跑進父親的書房,認真讀書,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飯、睡覺。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父親見守仁如此爭氣,心里很是高興。他也耐心給小守仁輔導功課,有時還請一些大學者給他輔導。家里來了客人,談論天下大事的時候,也讓王守仁站在一邊,向別人學習。母親見了也非常欣慰,更加細心地照顧他。她不僅給他收拾出一間書房,還不許別人去打擾他讀書。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支持和他自己的努力下,王守仁的學習成績提高很快,先生的提問,他也回答得很有主見,最后竟成了先生的得意弟子。
就這樣,王守仁憑借笨鳥先飛、刻苦勤奮的精神,長大后,成了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名人勞動的小故事(篇2)
1836年冬天,著名鋼琴家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儒雅而又溫柔的男子,對反傳統的多產女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現自己和她在一起時,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深處的情感。后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于煥發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后來幾年,肖邦的作曲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莊園里一起度過了最后一個殘秋。11月,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
肖邦來到巴黎后心情十分憂郁,肺病加重,身體越來越壞,但為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一首《升C小調圓舞曲》。
乍一聽,你會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接著出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憶。
肖邦似乎力圖忘掉悲慘的現實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創造的虛無縹緲的甜蜜夢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著深刻的憂郁情緒。
1848年,肖邦雖然病情嚴重,仍然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在倫敦,肖邦曾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盡,他的學生把他帶到一座鄉村別墅中休養,并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一萬五千法郎。
肖邦臨終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稱為“一個遠離母親的孤兒”。
名人勞動的小故事(篇3)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鉆入被窩后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后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后,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名人勞動的小故事(篇4)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這不僅在當時,就是今日來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張衡能取得這些成就和他小時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開的。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興奮地又問道:“那么,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好幾次爬起來看北斗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斗星果然倒掛著,他非常高興!心想:這北斗星為什么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于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后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里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創立了“渾天說”,并根據“渾天說”的理論,制造了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張衡從一個對著天空數星星的孩子,成長為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大膽追求自己的目標,不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縛,興趣為師,潛心科學,終成一代大家。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有了感興趣的目標,一定不要輕易錯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斷克服過程中的艱難險阻。一步步地攀登,最終會向目標不斷靠近。這就是追求的魅力,這就是追求的動力,這就是追求的教益。
名人勞動的小故事(篇5)
曾國藩,晚清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
曾國藩6歲時進入私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并參加了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大家都說他天資聰明。其實曾國藩小時候天賦并不高,但說起他的`勤奮,人人都稱贊不已。
說起勤奮,還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深夜,家人都睡了,只有曾國藩還在讀書,當時他正讀那篇讀了好多遍都還沒有背下來的文章。這時,他家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兒好處,可是等了好久,曾國藩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小偷等得不耐煩了,非常生氣的跳出來對曾國藩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我都會背了。”然后把那篇文章背了一次,揚長而去。
而曾國藩見小偷居然也會背誦,自己卻背了半天,還沒背下來,慚愧不已,于是又坐下來重新背。
正所謂勤能補拙,一分辛苦一分才。曾國藩是勤奮的,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常苦讀古書,苦思道理,苦寫文章,常將所感記在日記中,一點一點地積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