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名人故事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夢想,每個人就應該勇敢地調整夢想的方向。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關于成長的名人故事,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成長的名人故事篇1
美國律師厄爾癡迷寫作,可是收效甚微,一直沒有什么作品發表。有一年,他又寫出一部偵探小說,投給著名的偵探文學雜志《黑面具》。雜志社發行部經理審讀書稿后,在便條上寫了一段評語,連同書稿交給責任編輯。責任編輯讀過字條,自作主張,把字條夾在書稿中,一并寄回給厄爾。
拆開郵件,厄爾讀過字條,不禁感到無地自容。原來,那字條把他的作品批得一無是處,稱它是文字垃圾。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也許會將這種侮辱人的東西撕得粉碎,扔在地上,然后再踏上幾腳。可是,厄爾沒有這樣做。在情緒平復之后,他重新讀了一遍字條,接著又讀了一遍……一連好幾遍,結果,字條上有幾句話令他眼前一亮。
那幾句話是這樣說的:“故事中人物的語氣生硬,講話像在背字典,而作者安排的劇情似乎是長了長長的胡須,看起來就像是在路易斯安娜州河邊的原生橡樹上,垂掛著西班牙苔蘚。”
這幾句刻薄的評語,使得一度被退稿差評打蒙的厄爾清醒起來,明白了自己作品的病癥在哪里。于是,他靜下心來,將小說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進行了一次全面修改,使人物語言變得非常鮮活,故事情節也顯得極為新奇曲折。最終,厄爾的這部小說被《黑面具》買下,取名《尖叫的骷髏》刊登在當年12月的雜志上,結果,好評如潮。
從此,厄爾一發不可收,創作熱情高漲,每周除了兩天從事律師工作之外,其余全部用于寫作,平均每月能夠寫出20萬字。他一生中共寫下146部著作,其中85部小說每部都有百萬余冊的驚人銷量。
厄爾的全名是厄爾·斯坦利·加德納,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偵探小說家,可以這么說,他是被一張字條成就的大師。看得出來,當初,他的非凡之處,就在于能夠把難聽的罵聲重溫一遍又一遍,并從中咂摸出別樣的滋味。
成長的名人故事篇2
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稱為"獨弦琴上練出來的小提琴家"。他的藝術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據說,曾因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堅持獄中學習。他在獄窗邊,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堅持苦練,幾十年如一日,終于在演奏技巧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創作和演奏,奔放不羈,富于激情,對同時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較大的影響。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終成才,一方面要有堅強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對生命的渴望和對藝術的執著。
話題:"永不放棄""信念與毅力"
海倫·凱勒--殘疾人的驕傲
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憑堅強的毅力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并掌握了5種文字。24歲時,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后她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的贊譽和嘉獎。1959年,聯合國曾發起"海倫·凱勒"運動。她寫的自傳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為英語文學的經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泛發行。
分析:敢于正視人生的疾苦和磨難,是海倫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殘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殘疾人的驕傲。
話題:"殘而不廢""堅強成就人生""生命的價值"
博迪眨眼寫作
博迪是一名法國記者。他在一次心臟病發作后四肢癱瘓,只有左眼可以活動。但他決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潛水衣與蝴蝶》寫出來,于是他要求筆錄員門迪寶協助他,每天花6小時筆錄他的著述。而他們之間的溝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動來完成。每次,門迪寶按順序讀出法語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確,眨兩次表示錯誤,然后拼成詞語。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寫作"終于在數月后奇跡般地完成了。這本150頁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們的歡迎。
分析:"博迪眨眼寫作"的事跡讓我們想到史蒂芬·霍金,身體上的極度殘缺卻絲毫不能阻止他們在文學及科學研究上的昂首闊步。
話題:"毅力""完美與殘缺""奇跡的誕生"
成長的名人故事篇3
1983年,劉德華剛從香港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還是影視界籍籍無名的小輩。而此時的紅線女,早已是蜚聲中外的粵劇表演藝術家。這一年,紅線女應邀到香港演出粵劇《王昭君》,對紅線女仰慕已久的劉德華專程去劇團拜訪這位前輩。
在香港九龍灣一個不起眼的飯店里,紅線女請劉德華吃飯。兩人邊吃邊聊,一見如故。吃完飯,紅線女提議去打臺球。打臺球是劉德華最拿手的,他想不到紅線女竟然也有和自己一樣的愛好,就欣然答應。不過,紅線女提出一個要求:“我下午還要演出,只能打一盤,我們一盤定勝負哦。”劉德華說:“都依你!”
兩人來到飯店旁邊的一家臺球館,找了一張桌子就“廝殺”起來。一開始,兩人不分勝負。當只剩下最后一顆黑球時,劉德華先打。他拿起球桿,俯下身朝那顆瞄了瞄,在準備發力的一剎那,劉德華有意頓了頓,然后將球桿朝左偏移了1寸左右。只聽“砰”的一聲,原本很容易進底袋的黑球,卻劃出一道彎曲的弧線,在碰上球桌的底端后,又彈回了球桌中央。輪到紅線女擊打這顆黑球,顯然,她的運氣要好得多。只輕輕一推,黑球就滾進了底袋。
打完球,紅線女和劉德華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會兒。劉德華夸贊了紅線女的球技,并向她討教了粵劇的演唱技巧。紅線女知無不言,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向劉德華指出了演唱方面如何用嗓的問題。
這次會面,劉德華和紅線女成了忘年交。雖然后來兩人的見面機會不多,但劉德華是紅線女在圈內結識的為數不多的好友之一。
10月16日,劉德華在廣州開演唱會,邀請紅線女觀看。已是89歲高齡的紅線女,身體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心臟,受不得長途奔波。但她還是抱病前往,為劉德華捧場。一個多月后,紅線女在廣東病逝。就在紅線女逝世后的一周,劉德華收到了紅線女生前托人寄給他的一本書,那是紅線女代表作《關漢卿》的唱本。在唱本的扉頁,紅線女寫著這樣一句話:“華仔,30年前臺球桌上的比試,勝利者應該是你,但你卻將球桿偏移了1寸。1寸距離,十分謙遜,百分境界。”
成長的名人故事篇4
不做官不要錢
高士其的名字原來不叫“士其”,是1935 年以后才改的。 朋友們問他改名是什么原因,他說: “ 我起字是燙了孔夫子的伙響。 孔夫子說,學而優則我早先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做官。你看,仕的左旁有人字,的左勞有金字,意思是要升官發財嗎?”他接著說:現在的,高士其好,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勞不要錢。
高士其的這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引得朋友們笑俯后仰。從此以后,言行一致的高士其不圖名利。 不做官,不要錢,走上了一條新的創作道路。
魯迅金質獎章換成書和紅辣椒
魯迅在江南水師學堂第一學期結束后,考試成異,學校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把獎章作炫耀自己的證據,卻走到鼓樓街頭賣掉了他用的錢到一家書店購買幾本他心愛的書,回校路已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夜深入靜,天氣寒冷,難以忍受之時,就把辣椒摘下—只,分成數片,放到嘴里嚼嚼,辣得碩上冒汗,眼里流淚,頓覺暖氣,倦意消除,又捧起書讀。
優秀知識分子羅健夫
航天工業部陜西驪山微電子公司工程師羅健夫,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中,他身處逆境,仍忘我無私地工作,帶領科研攻關組于年研究成功我國第一臺圖形發生器。該項成1978 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突。 有了成果。他名利,不摘技術封鎖,在評技術職稱,加工資、任命職務。派遣出國、分配住房等方面一再謙讓,表現出高尚的情操。在癌癥晚期,他仍一心想著工作,他心中裝的,只有祖國的航天事業。
成長的名人故事篇5
不以榮譽自詡的魯迅和張海迪
1936 年春,《作家》編輯部要在刊物目錄上瑞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學家頭像,魯迅也在其中。他們去征求魯迅意見時,魯迅婉言拒絕了。
張海迪得到的獎狀、獎品、紀念品不計其數。可是她房間里的桌上堆的,只是中文和外文書籍、國內外來信,以及正在整理的幾大本書稿。至于象征榮譽的證書、獎狀和獎章等物品則一件也看不到。
經理打的上下班
美國百事食品公司總經理劉小明曾在紐約華爾街當過四年多律師,那時他的律師費是每小時 250美元。如今他作為總經理,月薪數十萬人民幣。可他的衣食住行都挺“土”。他在北京沒有自己的專車,公司為他提供的7 萬美元車款分毫未動。他上下班都是打的,去天津出差,有時還乘大巴。 他說:“在北京的時間不太多,沒有必要買豪華車閑擱著。平時必要的應酬,別的公司經理都坐著自己的專車去,我坐出租車,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對頭。”
不為榮譽的吳健雄
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教授在著名的守恒定律的實驗成功后,榮譽接踵而來。而她視名利淡如水。面對各種各樣的捧場和贊美她說:“我在科學上不過有了一點小小的成績。”當一位記者問道:“你對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有何感想?”她說:“大家都在為李政道和楊振教授高興,我也是一樣感到高興。”記者說:“人們都知道這是因為您做了精心實驗。才使‘李一揚假說’得到了證實,您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她平靜地說:“我不是為了得到榮譽才去做實驗的。”她表示不過是幫了李政道、楊振寧“一丁點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