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故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涌現出過許許多多賢哲志士、革命先輩、文學大家、科學巨匠……他們以崇高的信念、堅韌的斗志、頑強的毅力和奮勇拼搏的精神,創造出無數的豐功偉績,他們自然也就成了享譽世界的“名人”。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名人勵志故事大全范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勵志故事【篇1】
在一次巡回表演的過程中,卓別林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個對他仰慕已久的觀眾。卓別林和對方很談得來,很快就成了關系不錯的朋友。
在表演結束之后,這個新朋友請卓別林到家里做客。在用餐前,這個身為棒球迷的朋友帶著卓別林觀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種各樣和棒球有關的收藏片,并且和卓別林興致勃勃地談起了心愛的棒球比賽。
朋友對棒球愛到了癡迷的境界,一旦打開話匣子之后就收不住了,滔滔不絕地和卓別林談起了棒球運動。從對方談起棒球開始,卓別林的話就少了很多,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朋友在講,他則微笑注視著對方并認真地聽著。
朋友說到高興的地方,兩只手興奮異常地比畫了起來,他說起自己親自體驗到的一場精彩比賽時,仿佛已經置身于萬人矚目激動人心的棒球場上了,完全沉浸在了對那場比賽的回味之中。卓別林仍舊微笑著看著對方,偶爾插上幾句,讓朋友更詳細地介紹當時的場景。朋友越說越興奮,只是對一直沒能得到那場比賽里明星人物的簽名有些沮喪。不過,這種沮喪的情緒很快就被他對那場比賽的興奮所沖淡了。
那天中午,沉浸在興奮之中的朋友說得興起,差點把午飯都忘記了,直到他夫人嗔怪著讓他快點帶客人來吃飯的時候,他才不好意思地笑著拉起卓別林來到了餐桌前。那天的午餐,大家的興致都非常高,尤其是卓別林和這位新認識不久的朋友,彼此之間相談甚歡。
在當地的演出結束之后,這位新朋友非常舍不得卓別林,一直將他送出了很遠,才戀戀不舍地道別。
不久之后,這次巡回演出也告一段落。回到家里,卓別林通過各種關系費盡周折找到了朋友說起的那個棒球明星,請他在一個棒球帽上簽了名之后,卓別林親自把這個棒球帽寄給了遠方那個對棒球極度癡迷的朋友。
卓別林的舉動讓他身邊的人非常不解,因為大家都知道,喜歡安靜的卓別林對棒球從來就沒什么興趣,他們簡直就無法想象一個對棒球絲毫不感興趣的人只是為了朋友的一句話,就費了這么大的精力去要一個簽名。尤其是當大家知道了對棒球一無所知的卓別林居然和朋友聊了大半天的棒球比賽,大家更加想不明白了——要知道,在那么長的時間里聽朋友講一個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事情,那種滋味兒可是非常難受的。
卓別林倒是很灑脫,他告訴身邊的人:“我是對棒球不感興趣,可我的朋友對棒球感興趣,只有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事物,別人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敬,這是一切友誼的基礎。”
后來,當朋友聽到了卓別林這段話之后,拿著他送來的棒球帽,感慨良久。兩個人的友誼整整延續了一生。很多年之后,已經白發蒼蒼的他說起這段往事仍舊慨嘆不已:“我今生能夠成為卓別林的朋友,是我最大的榮幸。是他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誼。他的人格光芒,照亮了我的一生。”
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各有不同。我們只有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一切,尊重別人的愛好和興趣,才能和他們產生共鳴成為朋友。世上的悲劇,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興趣,不懂得欣賞別人的行為方式和不懂得包容別人的生活方式而產生的。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必定是一個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一切的人。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一切,也就是在為自己廣交朋友,從而為人生的輝煌打下良好的基礎。
名人勵志故事【篇2】
朱載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孫,生在帝王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求官求財無所不及,但這位朱載堉卻特立獨行,常常做出相背而行的事情。
出生于書香世家,從小就得到文化熏染,數學、語文、音樂等科科都是優。10歲時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并成為鄭王王位繼承者。但在15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改變了朱王子的人生。
朱王子的父親朱厚烷清正廉潔,因為直言勸諫而觸怒明世宗,最終蒙冤入獄。小小年紀的朱王子,開始為父伸冤,不停地奔波呼號,怎奈世態炎涼,誰會為一個落魄的王爺出頭呢?
上訪無人接待,舊日同僚避而遠之,朱王子悲憤寫下“錦上花爭先添補,雪里炭誰肯送去”之后,搬出鄭王宮,在宮外自建一座小土房,獨居其中,以此抗議父親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朱王子發誓,父親不出獄,絕不搬回王府。驚世駭俗之舉,嚇壞了所有宗族之人,悄悄地勸他不要再觸怒明世宗,否則后果很嚴重。朱王子不屑于顧,住著小土房,吃著粗茶淡飯,臥著土炕草席,苦度人間歲月。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親人說的是隔山話,虛情兒哄咱,假意兒待咱,還將冷眼觀。時下休夸,十年富貴,再看在誰家?”離群獨居,讓朱王子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散曲集《醒世詞》橫空出世,世人爭相誦讀。
寫些詩詞也不足以排遣胸中郁悶,朱王子便在風清月明之夜彈琴,借以抒發怨憤之氣。誰知彈著彈著,朱王子卻發現了問題。一支樂曲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組成的,從高到低排列下來稱為音階,那么,音階之中相鄰的兩個音符,高低之間距離多少才是最佳呢?
朱王子一邊研究音律,一邊苦修數學,并經過數次演算及推理,創建了十二平均律,并以此制作出世界第一架定音樂器。而在為音符定音時,朱王子又用81檔特大算盤進行開平方計算,并研究出數列等式。
世人皆憐朱王子蝸居小房,卻不知朱王子苦中作樂,搞研究、發明、創新等忙得不亦樂乎。
光陰如水匆匆逝去,朱王子獨居土房十九年。公元1567年,其父終于被赦免,朱王子才結束獨居生涯。
筑室獨處十九年,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按理說朱王子也該享受真正王子的生活了。但這位王子不僅沒有享受生活,反而幾次三番上書,“累疏懇辭”不肯繼承爵位。這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放著現成的王爺不當,非要做回普通人。
經歷世態炎涼,目睹名利紛爭,朱王子比任何人都要清醒,與其身陷名利旋渦,不如置身事外;與其虛度此生,不如留下豐厚知識供后人學習。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辭掉爵位之后,朱王子不惜隱居于九峰山,開始著書立說。
漫長歲月里,朱王子孜孜不倦地學習,先后著有《樂律全書》四十卷、《嘉量算經》三卷、《律歷融通》四卷等等,內容涉及音樂、天文、歷法、數學、舞蹈及文學等,知識面之廣,令人驚嘆。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朱王子生性淡泊,不喜炒作,雖然曾將著作呈報給朝廷,但卻沒有引起任何關注。雖然遭遇冷落,朱王子依然堅持夢想,潛心著書。生前無人問津,死后也無波瀾。雪上加霜的是,乾隆即位之后,竟然組織專家學者,聲討早已作古的朱王子,將他的十二平均律斥為“臆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人不曾認可的學術,卻在國外引起轟動。
18世紀初,朱王子的十二平均律的數據,由傳教士通過絲綢之路帶到西方,德國作曲家巴赫以此為據制作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鋼琴,如果說巴赫是鋼琴之父母,那么朱王子就是鋼琴之祖。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樂器博物館,有兩支復制的律管,而它的選材、制作方法及數據等,都是參考了朱王子的研究成果。比利時的音樂家們感慨地說:“這樣偉大的發明,只有聰明的中國人才能做到。”
而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更是無限憧憬地說:“在中國,有一個叫朱載堉的布衣王子,倡導七聲音階,把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以及變調,是位音樂天才。”
盤點朱王子的學術成果,不僅首創十二平均律,還創造多項世界第一:制作世界第一架定音器;使用珠算進行開平方;提出并解答了由四項構成的等比級數求解法;首創不同進位制小數換算方法;創立舞學并規定內容大綱等等。
布衣王子朱載堉,揚名海外數年之后,終于被自家人認可,不僅為其設立紀念館,他的學術成果也開始涉足不同領域。雖然生在帝王家族,但朱載堉不被名利所誘惑,時刻保持“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心態,并最終成為百科全書式的著名學者。
名人勵志故事【篇3】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強人,只不過是干電視工作的,如果說還取得了一點小小成績的話,不過是比別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我覺得每一個腳印里都盛滿了坎坷和踏實。
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后,我回到了家鄉黑龍江,在省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因為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報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連續兩次都名落孫山。當時我已經29歲了,不想再這樣折騰了,但就這樣放棄,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時間,我一直悶悶不樂。母親是個知識女性,她對我說:“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
“什么時候都不晚”,就是這一句話,讓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場,終于在30歲的那一年成為了北廣的研究生。
入學不久,我就結婚了,丈夫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雖然有了家,但我們依然住在各自學校的集體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飯,和單身生活沒有什么區別。三年的苦日子熬過后,我留校任教了。一個女人在大學里當教師,工作既體面又輕松,收入也不錯,而且有很多時間可以照顧家庭,很多人都羨慕我,但我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并不滿意,我覺得自己是學新聞的,更應該到一線去做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33歲那年,中央電視臺經濟部來北廣要人,經過面試、筆試和實踐考核,我幸運地被錄用了。當時來自親友們的阻力很大,他們說我是頭腦發熱,都30多歲的人了,還瞎折騰什么。我想,如果我聽從了他們的意見,也許自己這輩子就會在北廣做一名教師,永遠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那將是我一輩子的遺憾。
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我又一次猶豫了,我真的還有能力面臨這次新的人生考驗嗎?那段時間,我不斷地想起母親的話:“人要想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我最后的決定是,不管怎么樣,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哪怕失敗了,我也無怨無悔。就這樣,我在33歲那年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成為一名主持人。
中央電視臺人才濟濟,競爭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會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腳。我虛心向比我年輕的同事學習,經常在辦公室加班加點到深夜,把每一項簡單的工作當做重大的使命來完成。經過不懈努力,我不僅在中央電視臺有了一席之地,還以自己的名字開辟了“一丹話題”這個專欄,這是全國第一個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節目,觀眾的反映還不錯,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轉眼,我就到了40歲,看到鏡子里自己眼角細密的皺紋,我突然有一種深深的危機感和失落感。40歲,對一個女人來說,是道邁不過去的坎,尤其對女主持人來說,更是尷尬的年齡。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齡,每天患得患失,內心充滿著苦澀和憂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煩惱向母親傾訴了,母親說:“丹啊,你不覺得這十幾年來,你是越來越美麗了嗎?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會變老,有的人只是變得老而無用,可是有的人卻會變得有智慧、有魅力,這種改變,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開朗。是啊,年輕女主持人的本錢是美麗和青春,而40歲的我,雖然青春和美麗已經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學識、修養和內在的氣質來贏得觀眾的喜愛。年齡對一個人來說,可以是一種負擔,也可以是一種財富。心態平和了,工作的熱情又重新回來了,盡管我已40多歲了,但領導依然讓我在欄目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應該說沒有被命運和機遇特別垂青過,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實實走下來的。我特別感謝母親,是她在那些關鍵的時刻解開了我的心結,告訴我人生的方向應該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歲、60歲,又有新的夢想在誘惑我,我想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朝著它走去。好的改變,什么時候都不嫌晚。
名人勵志故事【篇4】
錢鐘書,以周歲抓“周”抓到書而取名“鐘書”。他也就名副其實,一輩子“鐘情于書”,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讀字典的特殊愛好更為人們所樂道。許多大部頭的字典、辭典、大百科全書,他都逐條逐條地讀過,并時常讀得開懷大笑。
1935年,錢鐘書以留英公費生的最高分數去英國專修英國文學。數十天的海上生活,船在大海的風浪中顛簸,同行的人都苦不堪言,唯有錢鐘書怡然自得,手不釋卷。一位友人走近一看,原來他捧著一本約翰遜博士的《大字典》在讀。錢鐘書微笑著說:“字典是路途的良伴……”他的回答使友人大為嘆服,對他的這種靜心涵養的功夫肅然起敬。后來錢鐘書由上海赴湖南蘭田任教,隨身也只有一本英文字典。錢鐘書先生的同學鄒文海先生說:“我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書,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他看到我驚奇之色,正式告訴我說,‘上次去英國時,輪船上唯一以約翰遜博士的字典自隨,深得讀字典的樂趣,現在已養成習慣’。我說我最厭字典,看書時寧肯望文生義地胡猜,也不愿費時地查字典。他說我不求甚解的態度不能用之于精讀,而且旅途中不能做有系統的研究,唯有隨翻隨玩,遇到生冷的字,可以多記幾個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記載舊時口語,表現舊時的習俗,趣味之深,有不足為外人道者。我那時才知道鐘書君博聞強識,積學之深。”可見錢先生治學是很注意方法的,也非常懂得利用性質不同的空暇時間,能充分發掘出研讀字典、辭典的樂趣來,既利用了旅途的時間,又減輕了旅途的車船勞頓,還從字典中獲得了知識。
在錢鐘書的心目中,字典不是查的,是用來讀的。錢鐘書個人的藏書并不多,有的多數是工具書。但凡他讀過的字、辭典,基本都能記住。他記憶力相當好,到了能夠背字典的程度。如錢鐘書就背過約翰遜博士的《英文詞典》。據稱,錢鐘書在圖書館讀書,很少翻閱字典,因為這些詞語都在腦海里儲藏了。有的英文字典不好記,他就多次讀,有人說他讀破過幾本英文詞典。比如一本抽屜版大小的《韋氏大詞典》,他竟能讀三遍。他有一部上世紀40年代末流行的《簡明牛津字典》,在每一頁的空白處都密密麻麻寫滿批注。這種閱讀習慣和照相機似的記憶力使他具備廣博的知識,成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錢鐘書喜讀字典,是對知識的渴求與積累,也是毅力和耐心的體現。他之所以能成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舉世矚目的大學者,可以說是與他對字典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分不開的。他學問的淵博在當代中國可謂首屈一指,被稱為“當代第一博學鴻儒”、“文化昆侖”。所以,有外國記者如是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簡直把他看做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了。
名人勵志故事【篇5】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地人們的尊重。
有一天,鎮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里有位老農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為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么潤筆費,我小小年紀,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寫完,這才連夜往鎮上趕。
再說鎮上那家,因為家產富有,來吊唁的親朋眾多。其中一位遠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么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區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湯顯祖謎諷狂士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當地好事的就慫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為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眾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為湯多少會夸贊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為湯顯祖是補充去世人心態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刷地就紅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