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人勵志故事素材
一個勵志的小故事,或許就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啟迪,讓我們受益匪淺。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外國名人勵志故事素材,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外國名人勵志故事素材(篇1)
有兩個年輕人酷愛畫畫,其中一個很有繪畫的天賦,另一個資質則明顯差一些。
20歲的時候,那個很有天賦的年輕人開始沉醉在燈紅酒綠之中,整天美酒笙歌醉眼迷離,丟掉了自己的畫筆。
而那個資質較差的年輕人則沒有丟掉畫筆。他雖然生活極為貧困,每天需要打柴、下田勞作,但他始終沒有丟掉自己鐘愛的畫筆。每天回來再晚再累,他都要點亮油燈,伏在破桌上全神貫注地畫上一個小時。即使在他做木匠走村串戶為別人打制桌椅床柜的時候,他的工具箱里也時刻裝著筆墨紙硯,在休息的短暫間隙,行路時在路邊稍坐,他都會鋪上白紙繪畫,甚至以草棍代筆,在泥地上畫一通。
40年后,他成功了,從湖南湘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上的一介木匠,變成了蜚聲世界的畫壇大師,這個人就是齊白石。
齊白石成功后,曾和他一樣酷愛過繪畫的'那個人到北京來拜訪齊白石。不過,他同自稱“白石老人”的齊白石一樣,已經是個年過六旬的老頭了。
兩個人促膝交談,齊白石聽他慨嘆美術創作的艱辛和不易,聽他述說對自己從事繪畫半途而廢的深深惋惜,齊白石莞然一笑說:“其實成功遠不如你想的那么艱辛和遙遠,從木藝雕刻匠到繪畫大師,僅僅需要4年多的時間。”
“只需要4年多一點?”那個人一聽就愣了。
齊白石拿來一支筆一張紙,伏在桌上給他計算:“我從20歲開始真正練習繪畫,35歲前一天只能有一個小時繪畫的時間,一天一小時,一年365天,只有365小時,365小時除以24,每年繪畫的時間是15天。20歲到35歲是15年,15年乘以每年的15天,這15年間繪畫的全部時間是225天;35歲到55歲的時候,我每天練習繪畫的時間是2小時,一年共用730小時,除以每天24小時,折合31天,每年31天乘以20年合計是620天;從55歲至60歲,我每天用于繪畫的時間是10小時,一年是3650小時,折合152天,5年共用760天。20歲到35歲之間的225天,加上35歲到55歲之間的620天,再加上55歲到60歲時的760天。我繪畫共用了1605天,總折合4年零4個月。”
4年零4個月,這是齊白石從一個鄉村懵懂青年成為一代畫壇巨匠的成功時間。
很多人對齊白石僅用了4年零4個月的時間就取得成功很驚愕,但何須驚愕呢?
其實成功離我們每個人并不遠,成功也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只要你堅持,只要你勤奮,成功的陽光便很快就會照射到你忙碌的身影上。
不要害怕成功遙遙無期,成功其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用上你發呆或喝咖啡的時間就足夠了。
外國名人勵志故事素材(篇2)
朱載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孫,生在帝王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求官求財無所不及,但這位朱載堉卻特立獨行,常常做出相背而行的事情。
出生于書香世家,從小就得到文化熏染,數學、語文、音樂等科科都是優。10歲時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并成為鄭王王位繼承者。但在15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改變了朱王子的人生。
朱王子的父親朱厚烷清正廉潔,因為直言勸諫而觸怒明世宗,最終蒙冤入獄。小小年紀的朱王子,開始為父伸冤,不停地奔波呼號,怎奈世態炎涼,誰會為一個落魄的王爺出頭呢?
上訪無人接待,舊日同僚避而遠之,朱王子悲憤寫下“錦上花爭先添補,雪里炭誰肯送去”之后,搬出鄭王宮,在宮外自建一座小土房,獨居其中,以此抗議父親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朱王子發誓,父親不出獄,絕不搬回王府。驚世駭俗之舉,嚇壞了所有宗族之人,悄悄地勸他不要再觸怒明世宗,否則后果很嚴重。朱王子不屑于顧,住著小土房,吃著粗茶淡飯,臥著土炕草席,苦度人間歲月。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親人說的是隔山話,虛情兒哄咱,假意兒待咱,還將冷眼觀。時下休夸,十年富貴,再看在誰家?”離群獨居,讓朱王子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散曲集《醒世詞》橫空出世,世人爭相誦讀。
寫些詩詞也不足以排遣胸中郁悶,朱王子便在風清月明之夜彈琴,借以抒發怨憤之氣。誰知彈著彈著,朱王子卻發現了問題。一支樂曲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組成的,從高到低排列下來稱為音階,那么,音階之中相鄰的兩個音符,高低之間距離多少才是最佳呢?
朱王子一邊研究音律,一邊苦修數學,并經過數次演算及推理,創建了十二平均律,并以此制作出世界第一架定音樂器。而在為音符定音時,朱王子又用81檔特大算盤進行開平方計算,并研究出數列等式。
世人皆憐朱王子蝸居小房,卻不知朱王子苦中作樂,搞研究、發明、創新等忙得不亦樂乎。
光陰如水匆匆逝去,朱王子獨居土房十九年。公元1567年,其父終于被赦免,朱王子才結束獨居生涯。
筑室獨處十九年,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按理說朱王子也該享受真正王子的生活了。但這位王子不僅沒有享受生活,反而幾次三番上書,“累疏懇辭”不肯繼承爵位。這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放著現成的王爺不當,非要做回普通人。
經歷世態炎涼,目睹名利紛爭,朱王子比任何人都要清醒,與其身陷名利旋渦,不如置身事外;與其虛度此生,不如留下豐厚知識供后人學習。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辭掉爵位之后,朱王子不惜隱居于九峰山,開始著書立說。
漫長歲月里,朱王子孜孜不倦地學習,先后著有《樂律全書》四十卷、《嘉量算經》三卷、《律歷融通》四卷等等,內容涉及音樂、天文、歷法、數學、舞蹈及文學等,知識面之廣,令人驚嘆。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朱王子生性淡泊,不喜炒作,雖然曾將著作呈報給朝廷,但卻沒有引起任何關注。雖然遭遇冷落,朱王子依然堅持夢想,潛心著書。生前無人問津,死后也無波瀾。雪上加霜的是,乾隆即位之后,竟然組織專家學者,聲討早已作古的.朱王子,將他的十二平均律斥為“臆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人不曾認可的學術,卻在國外引起轟動。
18世紀初,朱王子的十二平均律的數據,由傳教士通過絲綢之路帶到西方,德國作曲家巴赫以此為據制作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鋼琴,如果說巴赫是鋼琴之父母,那么朱王子就是鋼琴之祖。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樂器博物館,有兩支復制的律管,而它的選材、制作方法及數據等,都是參考了朱王子的研究成果。比利時的音樂家們感慨地說:“這樣偉大的發明,只有聰明的中國人才能做到。”
而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更是無限憧憬地說:“在中國,有一個叫朱載堉的布衣王子,倡導七聲音階,把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以及變調,是位音樂天才。”
盤點朱王子的學術成果,不僅首創十二平均律,還創造多項世界第一:制作世界第一架定音器;使用珠算進行開平方;提出并解答了由四項構成的等比級數求解法;首創不同進位制小數換算方法;創立舞學并規定內容大綱等等。
布衣王子朱載堉,揚名海外數年之后,終于被自家人認可,不僅為其設立紀念館,他的學術成果也開始涉足不同領域。雖然生在帝王家族,但朱載堉不被名利所誘惑,時刻保持“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心態,并最終成為百科全書式的著名學者。
外國名人勵志故事素材(篇3)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強人,只不過是干電視工作的,如果說還取得了一點小小成績的話,不過是比別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我覺得每一個腳印里都盛滿了坎坷和踏實。
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后,我回到了家鄉黑龍江,在省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因為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報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連續兩次都名落孫山。當時我已經29歲了,不想再這樣折騰了,但就這樣放棄,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時間,我一直悶悶不樂。母親是個知識女性,她對我說:“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
“什么時候都不晚”,就是這一句話,讓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場,終于在30歲的那一年成為了北廣的研究生。
入學不久,我就結婚了,丈夫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雖然有了家,但我們依然住在各自學校的集體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飯,和單身生活沒有什么區別。三年的苦日子熬過后,我留校任教了。一個女人在大學里當教師,工作既體面又輕松,收入也不錯,而且有很多時間可以照顧家庭,很多人都羨慕我,但我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并不滿意,我覺得自己是學新聞的,更應該到一線去做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33歲那年,中央電視臺經濟部來北廣要人,經過面試、筆試和實踐考核,我幸運地被錄用了。當時來自親友們的阻力很大,他們說我是頭腦發熱,都30多歲的人了,還瞎折騰什么。我想,如果我聽從了他們的意見,也許自己這輩子就會在北廣做一名教師,永遠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那將是我一輩子的遺憾。
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我又一次猶豫了,我真的還有能力面臨這次新的人生考驗嗎?那段時間,我不斷地想起母親的話:“人要想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我最后的決定是,不管怎么樣,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哪怕失敗了,我也無怨無悔。就這樣,我在33歲那年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成為一名主持人。
中央電視臺人才濟濟,競爭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會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腳。我虛心向比我年輕的同事學習,經常在辦公室加班加點到深夜,把每一項簡單的工作當做重大的使命來完成。經過不懈努力,我不僅在中央電視臺有了一席之地,還以自己的名字開辟了“一丹話題”這個專欄,這是全國第一個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節目,觀眾的反映還不錯,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轉眼,我就到了40歲,看到鏡子里自己眼角細密的皺紋,我突然有一種深深的'危機感和失落感。40歲,對一個女人來說,是道邁不過去的坎,尤其對女主持人來說,更是尷尬的年齡。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齡,每天患得患失,內心充滿著苦澀和憂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煩惱向母親傾訴了,母親說:“丹啊,你不覺得這十幾年來,你是越來越美麗了嗎?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會變老,有的人只是變得老而無用,可是有的人卻會變得有智慧、有魅力,這種改變,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開朗。是啊,年輕女主持人的本錢是美麗和青春,而40歲的我,雖然青春和美麗已經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學識、修養和內在的氣質來贏得觀眾的喜愛。年齡對一個人來說,可以是一種負擔,也可以是一種財富。心態平和了,工作的熱情又重新回來了,盡管我已40多歲了,但領導依然讓我在欄目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應該說沒有被命運和機遇特別垂青過,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實實走下來的。我特別感謝母親,是她在那些關鍵的時刻解開了我的心結,告訴我人生的方向應該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歲、60歲,又有新的夢想在誘惑我,我想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朝著它走去。好的改變,什么時候都不嫌晚。
外國名人勵志故事素材(篇4)
30年前,年輕的戴維·馬赫創辦了一家小型火柴廠,然而只經營了四年就倒閉了,銀行把廠房收了回去,只把一大堆火柴留給了他。
馬赫每天晚上都忙著把這些火柴裝進盒子,白天拿到街上去賣。然而火柴實在太不值錢,無論他如何努力,賣火柴的收入都難以維持他的正常開支,馬赫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馬赫心想,如果這些火柴會突然變得更加有價值該多好啊,那樣就什么問題都沒有了,但這又怎么可能呢?
一天傍晚,馬赫像往常那樣在家門口一邊乘涼一邊為火柴裝盒,隔壁的一個小男孩則站在他的身邊陪著他聊天。突然,那個小男孩興奮地朝他喊:“馬赫,你看這堆火柴真像是一張人臉,而且似乎還張大著嘴巴在喊什么呢!”
馬赫往地上看去,發現那堆火柴還確實有幾分像一張人臉,他淡淡地一笑說:“它只是一堆火柴,能喊什么呢?”
“或許,它是在為你喊加油吧!”那個小男孩說。
馬赫聽了小男孩的話,心里猛地一怔,他想連這堆幾乎毫無價值的火柴都在為我喊加油,我還有什么理由繼續難過和沮喪呢?馬赫從這堆酷似人臉的火柴上得到了靈感:能不能用火柴加工成工藝品呢?如果可以的話,那這些火柴的價值就會陡然增加了!想到這里,馬赫頓時來了興趣,他立刻停下了手中的活計,開始琢磨如何制作火柴藝術品。
從此后,馬赫再也不出去賣火柴了,而是成天待在家里鉆研如何把火柴制作成藝術品。火柴又細又小,要把它們組合成一件藝術品非常困難,馬赫嘗試著用針縫,用線繞,用膠水粘,但是都失敗了。為了搗鼓他的火柴藝術品,馬赫沒少被周圍人笑話,就連他的父母也指責他不務正業,光想些不切實際的事情,但馬赫卻一直沒有放棄。
終于有一天,馬赫想到了一個模具成型法,先用橡膠制作一張空心的人臉模具,然后把火柴按照不同需求,涂上各種顏色,之后再粘上膠水,放進模具上固定,等干燥了以后,再把模具拆下來,這樣,一件藝術品就誕生了。聽起來這似乎挺簡單,但事實上并不是這么一回事。因為無論有沒有模具,火柴又細又小都是事實,所以要把火柴在模具里整齊地排列起來,也是非常困難的。
馬赫所制作的.第一件火柴藝術品就足足花了他兩個星期和四千根火柴,那是一張歌壇巨匠“貓王”的臉,完工后,馬赫把它拿到藝術品市場上去銷售,居然賣出了1.8萬英鎊的好價錢。四千根火柴裝進盒子里只有四十盒,而四十盒火柴的價值甚至不到兩英鎊,但馬克把這些火柴做成藝術品后,足足使它們的價值翻了九千倍!
經過此后26年堅持不懈地刻苦鉆研和反復實踐,現在,馬赫不僅能夠用火柴制作人臉藝術品,還可以制作各類動物和宗教、政治圖標等造型的“雕刻”,這些精美的藝術品使各國收藏家爭相購買,每件藝術品的出售價都不會少于5萬美元。前不久,已經53歲的馬赫在愛丁堡舉辦了他的個人藝術品成就展,這次展覽一共銷售出了300萬美元的火柴藝術品,僅其中一件高達1.80米的“火柴猩猩”,就賣到了40萬美元的天價!
馬赫不僅成了一位用雙手創造財富的火柴富翁,而且還成了一位了不起的火柴藝術家。在展覽會結束后的慶功宴上,馬赫感慨地說:“我所有的成就都是因為最初的困境,我知道每個人都不喜歡自己處在困境里,但只要我們有一顆積極之心,困境也會成為我們的朋友,也會為我們喊加油!”
外國名人勵志故事素材(篇5)
1984年,歷經辛苦的馬云最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但恰好本科沒招滿人,馬云就這樣幸運地上了本科,此時并憑著滿腔熱情和一身俠氣,當選學生會主席。
大學畢業后,馬云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結果第一個月收入700元,房租元,遭到一致譏諷。
在大家動搖的時候,馬云堅信:只要做下去,務必有前景。他一個人背著個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
兩年間,馬云不僅僅僅養活了翻譯社,組織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同時還成了全院課程最多的老師。如今,正如馬云當年所愿,海博已經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譯社。
“我一向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務必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里老是錢的話,務必不可能賺錢的。”初次下海的經歷,給馬云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1994年底,馬云首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首次接觸到互聯網。此時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馬云,在朋友的幫忙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于中國的資料,出于好奇的馬云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
敏感的馬云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
隨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
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云已經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獨行的馬云揮揮手,放下了在學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于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十分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范圍內,此時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剛剛寫就《數字化生存》、楊致遠建立雅虎還不到一年;而在北京,此時中國科學院教授錢華林剛剛用一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收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
在這樣的情形下,遠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云就已經夢想著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下海、盈利。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
“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里糊涂,我也講得糊里糊涂。最后說到底怎樣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說你能夠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此時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干,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其實最大的決心并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歷就是一種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能夠掉頭;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
時隔多年,回憶起當年力排眾議的情形,馬云依然為自己的選取而叫好。
1995年4月,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個朋友,湊了兩萬塊錢,此時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海博網絡”公司就這樣開張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3個月后,臨近杭州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云的業務量激增。在各企業紛紛忙著建立自己主頁的時候,馬云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制作一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字資料、一張彩照,開價就是2萬元人民幣。不到3年,馬云就輕簡單松賺了500萬元利潤,并在國內打開了知名度。
1997年,在國家外經貿部的邀請下,馬云帶著自己的創業班子揮師北上,建立了外經貿部、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
這段經歷對馬云彌足珍貴。他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我只是一個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歷,我明白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了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開闊了宏觀視野的馬云回到杭州,進行二次創業,他決定介入電子商務領域。
采用什么模式當時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云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下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么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巨額廣告費,小企業什么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馬云要做的事就是帶給這樣的一個平臺,將全球中小企業的進出口信息匯集起來———“中小企業好比沙灘上一顆顆石子,但透過互聯網能夠把一顆顆石子全粘起來。用水泥粘起來的石子們威力無窮,能夠與大石頭抗衡。而互聯網經濟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這樣,1999年9月,馬云的阿里巴巴網站橫空出世,立志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正是互聯網熱潮涌動的時刻,但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注意力始終放在門戶網站上。馬云在這個時候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在國內是一個逆勢而為的舉動,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后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獨特B2B模式,即便這天在美國,也難覓一個成功范例。
網站注冊成立一個月后,由高盛牽頭的500萬美元風險資金便立即到賬。馬云用這筆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香港和美國引進超多的外部人才。這個時期,也正是馬云對外宣稱“創業人員只能夠擔任連長及以下的職位,團長級以上全部由MBA擔任”的時候。彼時,12個人的高管團隊中除了馬云自己,全部來自海外。
1999年底,馬云以6分鐘的講述獲得有“網絡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兩人進行了3分鐘的單獨談判后,馬云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軟銀每年理解700家公司的投資申請,只對其中70家公司投資,而孫正義只對其中一家親自談判。
事實證明,無論是高盛還是孫正義,對馬云的決定都是準確的。此時在電子商務領域,馬云顯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預見性:創業當年,阿里巴巴的會員就到達8.9萬個;到達50萬;在20__年互聯網的嚴冬季節,依然實現了百萬會員的目標,并成為全球首家超過百萬會員的商務網站;目前的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50萬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