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人物事跡介紹
現在越來越多的小伙伴對于袁隆平的事跡介紹非常感興趣,大家都想知道到底袁隆平都有什么故事與科研的成果,為了方便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袁隆平的人物事跡介紹大全最新,歡迎閱讀!
袁隆平的人物事跡介紹(篇1)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__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世界科學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歷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漢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中國迄今唯一特等發明獎(截止20__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勛科學家”稱號;中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他先后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8項國際獎勵。20__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__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__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
袁隆平的人物事跡介紹(篇2)
給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回信
作為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著小朋友真摯的來信,袁隆平深受感動,立即鋪開紙,拿起筆,動情地題寫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們這個世界是完美的,并且會越來越完美。你雖然看不見,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圍的爺爺、伯伯、叔叔們都在關心你,幫忙你。你是一個有志氣有夢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讀書,將來長大了,必須會有比別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聽過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沒有,這位大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卻從小發奮圖強,在鋼琴的鍵盤里創作了美妙的樂章,讓音樂伴隨著人類走向史詩般如癡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雖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來,袁隆平回這封信是充滿著真切的情感的,對于一個素昧平生而來自遠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夠認真對待,并動之以情,情真意切地親筆回信,從中,我們不難讀懂這位科學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會職責感是何等的強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麗。
袁隆平的人物事跡介紹(篇3)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后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并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兩系法雜交水稻為獨創,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再次體現了以袁隆平為首的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智慧,繼續使的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通過攻關研究,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范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以來,袁隆平指導選育成大面積示范畝產800公斤、米質優良的第二代超級雜交稻,并于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超級稻目標。第二期超級雜交稻于開始推廣,種植面積達800萬畝,在大面積生產上比第一期超級稻高50公斤/畝以上。袁隆平仍不滿足,進一步提出了將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結合,攻關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范每畝900公斤目標,經過努力,、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攻關百畝示范分別達畝產926.6公斤、917.7公斤,標志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計劃在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于增加了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到,“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為882.2萬畝,增產稻谷達9.62億公斤。截至,累計示范推廣面積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
11月19日,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測產驗收專家、以及相關技術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干谷)。同樣該攻關模式,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5月22日,位于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范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