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名故事
在我們學習工作之余,找一些關于名人簡短的勵志故事來看看還是很不錯的,有哪些的名人故事是你知道的?這些名人故事都有激勵人心的作用。每一個有關名人的勵志故事都闡述著一些人生道理!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名人成名故事范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名故事(精選篇1)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名人成名故事(精選篇2)
林肯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認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學。他買不起算術書,特地向別人借,再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然后用麻線縫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術書。他以不定期上課的方式在校求學,知識都是“一點一點學的”。他所受的正規教育,總計起來上學的日子不過十二個月左右。
林肯能在很艱難的情況下發奮讀書,是林肯不向命運屈服的表現,也是我們應該向林肯學習的地方。
林肯下田工作的時候,也將書本帶在身邊,一有空閑就看書。中午吃飯時,也是一手拿著玉米餅,一手捧書。他在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以后,曾說:
「我能夠達到這一點小成果,完全是日后應各種需要,時時自修取得的知識。」林肯由一個貧窮的孩子成長為統率美國的政治家的歷程,深深地打動著我,他成功的關鍵在於奮發向上,努力不懈,迎接生活的挑戰。林肯做到了,成功了。
「沒有暗礁,激不起美麗的浪花」,林肯不屈服命運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一同向困難挑戰,創造出佳績。
名人成名故事(精選篇3)
1920_年6月2日,電報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歷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社論,其中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是: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0_年前的50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人作出了反應。那就是,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讓人們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盡快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16人中,有律師、作家、編輯、記者,甚至還有一位名叫瑟·麥卡錫的國會議員,他們都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他們都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并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電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選舉過后。
得到這一答復,其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稅,向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只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他的暫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個儲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_個信封,裝上征訂單運到郵局寄了出去。
從此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就誕生了。到20_年6月30日,他們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范圍達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億人,年收入5億美元。
為什么世界上聰明人很多,而成功者很少?是不是因為很多聰明人在已經具備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條件時,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徑,從而失去了機會。而成功者不會等待萬事俱備。
名人成名故事(精選篇4)
公元前2_年,羅馬將領馬塞拉斯率領大軍,乘坐戰艦來到了歷史名城敘拉古城下,馬塞拉斯以為小小的敘拉古城會不攻自破,聽到羅馬大軍的顯赫名聲,城里的人還不開城投降?然而,問答羅馬軍隊的是一陣陣密集可怕的鏢箭和石頭。
羅馬人的小盾牌抵擋不住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頭,他們被打得喪魂落魄,爭相逃命。突然,從城墻上伸出了無數巨大的起重機式的機械巨手,它們分別抓住羅馬人的戰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搖來晃去,最后甩在海邊的巖石上,或是把船重重地摔在海里。船毀人亡。馬塞拉斯僥幸沒有受傷,但驚恐萬分,完全失去了剛來時的驕傲和狂妄,變得不知所借。最后只好下令撤退,把船開到安全地帶。羅馬軍隊死傷無數,被敘拉古人打得暈頭轉向。
可是,敵人在哪里呢?他們連影子也找不到。馬塞拉斯最后感慨萬千地對身邊的士兵說:“怎么樣?在這位幾何學‘百手巨人’面前,我們只得放棄作戰。他拿我們的戰船當游戲扔著玩。在一剎那間,他向我們投射了這么多鏢、箭和石塊,他難道不比神話里的百手巨人還厲害嗎?”馬塞拉斯說的“百手巨人”是誰呢?原來,當時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在敘拉古城里住著一位人間奇才阿基米德。年過古稀的阿基米德是一位聞名于世的大科學家。
在保衛敘拉古城時,他動用了杠桿、滑輪、曲柄、螺桿和齒輪。他不僅用人力開動那些投射鏢箭和石彈的機器,而且還利用風力和水力,利用有關平衡和重心的知識、曲線的知識和遠距離使用作用力的知識等。難怪馬塞拉斯不費勁地就找到了自己慘敗的原因。當天晚上,馬塞拉斯連夜逼近城墻。他以為阿斯米德的機器無法發揮作用了。
不料,阿斯米德早準備好了投石機之類的短距離器械,再次逼退了羅馬軍隊的進攻。羅馬人被驚嚇得談虎色變,一看到城墻上出現木梁或繩子,就抱頭鼠竄,驚叫著跑開:“阿基米德來了。”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于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后飄洋過海到埃及的山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
回到敘拉古后,他堅持和亞歷山大里亞的學者們保持聯系,交流科學研究成果。他繼承了歐幾里德證明定理時的嚴謹性,但他的才智和成就卻遠遠高于歐幾里德。他把數學研究和力學、機械學緊緊地聯在一起,用數學研究力學和其它實際問題。保護敘拉古戰役中的機械巨手和投石機等就是最生動的一個例子,有力地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的真理。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他看到農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把水從河里取上來,省了農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
名人成名故事(精選篇5)
1910 年,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金壇。他小時候,家中清貧,父親在小鎮上開了個 小雜貨鋪,代人收購蠶絲,一家人過著半饑不飽的生活。華羅庚上初中時,對數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他 的老師王維克很器重這個聰明機靈的少年,常常單獨輔導他,給他出一些難題做,這使少年華羅庚得益匪 淺。
華羅庚在金壇中學念完初中后,因家里無力再供他上學,只得輟(chuò)學到父親的小雜貨店里幫 助料理店務。可這位酷愛數學的年青人,人雖然守在柜臺前,心里經常琢磨的還是數學。王維克老師借給 他幾本數學教材: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一本微積分。華羅庚便跟著這幾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步入了 高等數學的大門。華羅庚 18 歲那年,在王維克老師的幫助下,到金壇中學當了一名會計兼管學校事務工作。
他曾回憶當時艱難的生活:“除了學校里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 8 點 鐘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帳目之后,才能鉆研數學,常常到深夜。”不久,金壇縣流行傷寒,華羅庚不幸 染病,臥床半年。后來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腳卻彎曲變形,落了個跛足的終身殘疾。
華羅庚在貧病之中刻苦自學,不但讀了許多書,而且還勤于獨立思考,敢于向權威挑戰。19 歲那年, 他發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寫錯了。便把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文章,題目叫《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 解不能成立之理由》,于次年發表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隨后,華羅庚又連續發表了幾篇數學論文, 署名“金壇人”。
這個在數學論壇上嶄露頭角的“金壇人”,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當他打聽到 這個數學奇才原來是個只讀過初中的小青年時,深為震驚,便寫信邀華羅庚來當時北平的清華大學數學系 當管理員。到清華后,華羅庚的進步更快了。他自學了英語、德語。24 歲時,已能用英文寫作數學論文。
25 歲時,他的論文已引起國外數學界的注意。28 歲時,他當上了西南聯大教授。后來,他又被熊慶來教 授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去深造。
華羅庚成功了!在走過坎坷的自學之路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國外數學界這樣評價他:“華 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足可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 40 年代后期,華羅庚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之聘,在那里當教授。華羅庚在那里有著優異的生活、科 研環境:他的住屋有 4 間臥室,2 間浴室,還有一間可容納五六十人開酒會的客廳。大學還給他配備了 4 個助手、1 個打字員。
但是,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華羅庚卻不再留戀美國的優異條件,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旅程。
他說:“為了抉擇真理,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應當回去!” 1950 年的一天,這位已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著名教授,在填寫戶口簿時,在“文化程 度”一欄里寫了“初中畢業”4 個字。這雖然使許多人驚訝不已,卻是事實:他的的確確只有一張初中畢業證 書。這位數學大師的數學知識,幾乎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 1983 年 10 月,華羅庚重游美國,接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稱號。這是美國科學院 120 年 歷史上第一次把這個榮譽稱號授予一位中國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長在向華羅庚致贊詞的時候說:“他是一 個自學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萬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