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朱彥夫先進事跡
朱彥夫入選感動中國度人物。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跡像一盞明燈,點燃了扎根農村務實為民的激情。今天小編整理了感動中國朱彥夫先進事跡范文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朱彥夫先進事跡(篇1)
電影《長津湖》熱映,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與犧牲感動了億萬觀眾。
__年前,就是在這場長津湖戰役中,志愿軍戰士朱彥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后他憑借頑強的毅力重新“站”了起來,回到家鄉山東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用25年的時間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
他又用殘肢抱筆,創作完成了兩部自傳體長篇小說。,朱彥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將生命投入到未竟的事業中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先后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1950年12月初,朱彥夫奉命隨部隊參加____戰爭。
在長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連隊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敵人血戰三天三夜。
朱彥夫在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里回憶:“在這個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連覆沒的前沿交通壕里……居然有一條正在極緩慢地復蘇著的生命。”朱彥夫憑借著驚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隊。
昏迷93天、手術47次后,朱彥夫奇跡般地醒了過來。然而,慘烈的戰斗讓他的軀體受到嚴重傷害。
朱彥夫數次陷入絕望,但想到戰友的犧牲,他決定將生命投入到他們未竟的事業中。作為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沒有繼續住在榮軍醫院,而是選擇了回鄉。
學會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個“堡壘”,與疼痛斗爭,成了朱彥夫的生活常態。
一開始,殘臂剛夾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銜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終于舀上了飯,剛要低頭張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個動作要反復練上幾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頓飯,他都累得精疲力盡。
一次次練習中,朱彥夫學會了自己吃飯,又學會了捆綁繃帶、裝卸假肢、如廁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別人幫,我自己做。”朱彥夫說。
“人活著,就得奮斗”
1958年,朱彥夫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
張家泉兩山夾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貧瘠,產量很低。遇上自然災害,就連年歉收。
脫貧需要改地。張家泉村有一條荒廢多年的溝,南北長千余米,溝頂溝底落差上百米。朱彥夫決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將農田連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
朱彥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兩只殘臂夾著鐵鍬,一點一點培土。張家泉人在他的帶領下,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這條長期荒著的溝,成了平展展的耕地。當年,張家泉就增產糧食5萬多斤。幾年下來,朱彥夫又帶著張家泉人將其他幾處荒地變成沃土。
…………
在朱彥夫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20多年里,張家泉村填平了3條深溝,新增糧田200多畝;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
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電……張家泉村在周圍村莊中創下多個第一。
“人活著,就得奮斗;奮斗著,就是幸福;奮斗不止,幸福就不斷。”朱彥夫說。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彥夫從村支書崗位退下來。卸任后的朱彥夫有了新的目標,他要把戰友們的英勇奮戰寫成書。銜筆寫字、翻閱字典,這并不比學吃飯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
要想寫書,先得練習寫字。他摸索出用嘴銜筆和臂上綁筆兩種寫字方法,從寫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麥粒般小的字,朱彥夫花了兩年。
寫作期間,朱彥夫前后翻爛了4本字典。開始時,一天最多只能寫幾十個字,有的字還要重描多次才能讓人認清。但他堅持著,經常一天寫十幾個小時。這位老戰士,硬是用舌頭查字典,寫出了33萬多字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此后又寫下《男兒無悔》。
直到今天,每當朱彥夫回到張家泉村,老百姓依然會聚集到他的身邊。年長者要與他敘敘舊,中年人要和他講講村里新變化,青年人要看看這位傳奇人物的模樣。
,村中建起了“朱彥夫事跡展覽館”,目前已接待各地學習訪問團數百個、學員數萬人,成為當地重要的教育基地。
從拿槍桿子,握鋤把子到用筆桿子,歷經百般磨難,朱彥夫從未向命運低頭。回看過去的人生,朱彥夫說:“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過去!”
感動中國朱彥夫先進事跡(篇2)
妻子陳希永在世時,曾開玩笑說,朱彥夫身上長了“瘆人毛”,誰見了都怕。
這話一點都不夸張。有一回,鄰近村莊的兩兄弟動了手,誰也勸不住,只好請來朱彥夫。朱彥夫剛一露面,弟兄倆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無論是妻子兒女,還是父老鄉親,對朱彥夫怕在表面,愛在深處。怕他,不是因為他的殘軀,而是因為他為人公道、鐵面無私;愛他,是因為他心里始終裝著別人,卻唯獨沒有自己。
朱彥夫說——
咱家有特等殘廢這一個“特”字就夠了,絕不容許再有一個特等公民
百善孝為先。朱彥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榮軍醫院,一是不想當“寄生蟲”,二是為了侍奉娘。吃飯時,娘不動筷子,他不碰碗。說話時,娘嗓門高起來,他頭會低下去。
就是這樣一個人人翹大拇指的大孝子,卻干過兩件“大不孝”的事兒。
從榮軍醫院回村不久,為幫村民掃盲,朱彥夫打算在自家辦個圖書室。房子騰出來了,買書的錢也湊齊了,可書架卻沒著落。朱彥夫想來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壽材板主意。那時,農村老人哪怕吃不飽、穿不暖,也要早早備好壽材板。這東西,在老人眼里金貴著呢。朱彥夫剛一張口,老人眼淚撲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這個不依。”
朱彥夫跟娘斗起心眼,一連幾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應。最后,還是娘讓了步。圖書室順利開張,他給娘磕了一個響頭。
娘去世時,朱彥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兒。1975年秋,75歲的老母親患肝癌晚期。當時,沂源剛開始推行農村殯葬改革。莊稼人祖祖輩輩都是黃土埋身,哪個愿意讓一把火給燒了?
老人臨終前,拉著兒子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把她燒了,要讓她入土為安。朱彥夫哭著答應了。
沒想到,老人一閉眼,朱彥夫就讓老大隊長張茂興去辦火化手續。張茂興不肯去,村里人也說,該讓老英雄的母親土葬。朱彥夫哽咽著蹦出一句話:“咱是公家的人,又是黨員,咱不帶頭誰帶頭!”
張家泉人都記得,送葬那天,朱彥夫用殘臂捧著娘的骨灰盒,聲淚俱下:“娘啊,兒子不孝,對不住您。等兒子到了那邊,再去伺候您!”
對自己的親人,朱彥夫“無情”得近乎殘忍。他不止一次對家人說:“咱家有特等殘廢這一個‘特’字就夠了,絕不容許再有一個‘特’字——特等公民!”
打從跟了朱彥夫,妻子陳希永就沒享過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個孩子,加上照顧朱彥夫,她天天忙得團團轉。朱彥夫當上支書后,陳希永的活兒更多了,但生產隊里她幾乎沒缺過勤,就是懷孕期間也沒落下。
“母親是日照海邊長大的,不會推獨輪車,常常連人帶車翻到一邊。”兒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見,母親沒有閑的時候。“后來才明白,不是父親不心疼母親,而是要給鄉親們一個交代,在鄉親們面前說話有底氣。”
鄉親們說——
他是俺們的貼心人,也是俺們的恩人
在張家泉,若說家家戶戶都受過朱彥夫的幫襯,一點不夸張。那年月,誰家吃不上飯了,朱彥夫就讓妻子把口糧送過去;誰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傷殘金接濟……
說起朱彥夫的幫助,65歲的張吉才滔滔不絕。他們兩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墻,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彥夫就讓妻兒給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著墻頭喊一嗓子遞過去。張吉才的孩子和父親患病時,朱彥夫多次上門探望,并給張家留下錢。“他照顧俺的面子,說是借給俺用。后來家里條件好轉,俺幾次還錢,他怎么都不要。”
國家對傷殘軍人一直有照顧,年年都向朱彥夫供應紅糖、白面等物品,朱彥夫轉手就送給村里的老人和困難戶,家人卻難得嘗到一口。張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彥夫家里有的,村里幾乎家家都會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彥夫家里未必有。
由于要照顧朱彥夫,陳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來時捎了兩大筐咸魚。那個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區,這樣的美味難得見到,6個孩子饞得直流口水。
朱彥夫一看樂了:“快過中秋節了,村里啥都沒有,正好把咸魚分給大家過節。”他讓妻子把咸魚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條,留下一份給娘和孩子們嘗嘗鮮,其余57份給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卻傻了眼:少算了一戶。陳希永只好從家里那份中取出兩條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戶蔡明顯家里。
那年中秋節,家家戶戶飄著魚香,朱彥夫一家9口圍著一條小魚,誰都不舍得動筷子。
大女兒朱向華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鬧饑荒,家里來了4個討飯的。“就住在我們家里,有一次母親搟了面條,分量不多,討飯的正好回來,母親就讓他們上桌吃面條,我們幾個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
朱彥夫對父老鄉親的愛,絲毫不輸于對家人的愛。“他是俺們的貼心人,也是俺們的恩人。”這句話,正是父老鄉親給朱彥夫最好的評價。
兒女們說——
有父親在,誰也別想占集體的便宜
“不管怎樣,我不能抱任何僥幸心理,別人指出的灰塵要洗,別人不指出,自己要經常照照鏡子,透視一番、化驗一番,主動把灰塵洗掉。”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彥夫在日記里寫的一段話。
看到這段日記,我們會心地笑了:多么熟悉的字眼!與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話十分相近。
朱彥夫行動不便,經常在家里辦公,只要是公社或者縣上來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錢都來自朱彥夫的傷殘金,從來沒到村里報銷過。
有時家里沒錢了,朱彥夫也不讓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擺擺手臂。陳希永明白,這是讓自己趕緊去準備飯菜,至于怎么弄出來,朱彥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氣,陳希永麻利出門賒來肉和菜。
擔任村支書25年,朱彥夫從沒拿過村集體好處,更沒吃過群眾一頓飯。張家泉惟一吃著“國庫糧”的朱彥夫一家,卻成了全村欠債最多的戶。
朱彥夫的家教,在張家泉也是出名的嚴。四女兒朱向欣6歲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豬草。生產隊的一位大嬸瞧見了,隨手掰了4個玉米棒,非要讓小向欣嘗個鮮。
事后朱彥夫勃然大怒,逼著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覺得沒偷沒搶的,干嗎要送回去啊,父親的拐杖敲得當當響,說‘集體的東西,誰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著把玉米送了回去。”
在農村,婚喪嫁娶隨份子是常事。誰家有紅白喜事,朱彥夫和妻子從來沒落下。為了不讓村民送禮,朱家6姐弟結婚卻成了秘密,沒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別說隨份子。朱向峰結婚前,女方父母聽說親家不讓擺酒席,覺得沒面子,不同意。朱向峰靈機一動,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飯。做父母的心疼閨女,只好遂了他們的意。
是鐵漢,卻也最柔情。姐弟幾個開始不理解父親,直到成家立業、為人父母后,才慢慢讀懂父親藏在心底的愛。
從1987年起,無手無腳的朱彥夫用嘴咬著筆、用殘臂抱著筆,耗費7年,用去約半噸稿紙,寫成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彥夫拿到書那天,在扉頁上寫下所有犧牲在朝鮮戰場的戰友名字,雙膝跪地將其點燃,告慰戰友們的在天之靈。他又把6個兒女召集到身邊,在書的扉頁上簽上自己名字。“以前一心只顧村里事,對你們關心不夠,連結婚都沒有像樣的東西。這本書算是爹給你們補的嫁妝吧!”
,照顧朱彥夫一生的陳希永去世。朱彥夫不顧風俗,堅持給老伴披麻戴孝,幾天沒吃沒喝,哭聲撕心裂肺。“老陳啊,你可別撇下我走了。你等著我,我很快就去了,咱倆再一起生活。”
朱向華邊說邊流淚:“父親說他一輩子只做了3件事——‘槍桿子、鋤桿子、筆桿子’,但每一件事對他來說都特別不容易。現在他年事已高,身體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幾年,多讓我們盡盡孝心。”
感動中國朱彥夫先進事跡(篇3)
時間:1957年
地點:山東省沂源縣張家泉村
50年代的張家泉村,籠罩在一片饑餓、貧困之中。窮山惡水,荒山禿嶺,村風不正,領導班子軟弱無力,使這個偏僻的山村,始終沒有走出困境。領導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舊,貧困依舊。
那年月有一句順口溜——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而張家泉村的“車頭”為啥就這樣有氣無力呢?黨員在問,群眾也在問。
應當說,村級領導班子是健全的,書記、村長、會計、保管都有,幾個人也算合得來,可除了例行公事到高級農業社開開會,回來依葫蘆畫瓢地傳達一下上級的有關指示精神以外,平日里就與一般村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混天熬日了。尤其令黨員群眾不滿的是,有的村干部竟參與賭博和封建迷信活動。
鑒于每屆班子的工作都這樣平平淡淡,沒有多少起色,群眾也就不再過多地指責他們了。再說,一遇到棘手的問題,不用指責他們,他們就自動“伸腿”不干了。是真心不干還是以此相要挾,誰也說不清。搞得群眾越來越麻木、不滿,意見只好憋在肚子里。
1957年新年剛過,幾個小伙子乘著酒興來找書記的“麻煩”,一氣之下,書記又“伸腿”了。高級農業社的分管領導接連來了幾趟也沒做通工作。看來,張家泉村真的要面臨“群龍無首”的局面了。
一個清冷的日子,高級社劉書記一大早便來到了張家泉村,召開村干部和全體黨員會議。
會議是在村里唯一的一間既是辦公室又是接待室,既是倉庫又是伙房的破草房里召開的。到會的有四位村干部、八名黨員。
劉書記環視一下會場,裹了裹大衣,清了清嗓子,說道;“村干部是群眾的勤務員,是為群眾服務的,既得有較高的思想素質、文化水平,又得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長期以來,我們這個村的班子軟弱渙散,工作就是上不去,我看不是別的原因,就是一個‘私’字在作怪,怕吃苦受累,怕得罪人。這樣的同志應該好好學一學《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我就不信我們這個村怪事多,有群眾能選不出村長?有黨員能選不出書記?每個到會的人都應該很好地思考一下,到底誰能承擔為人民服務這副重擔,毛遂自薦也行。”
劉書記一口氣講完這許多話,點上一支煙,等待著大家發言。
“劉書記,”“伸腿”的村支書說道:“不是俺不愿干,是黨員就得想著為人民服務,可俺沒那個能耐,幾個‘愣頭青’一鬧就把俺氣得好幾頓吃不下飯。再說,俺自己一家幾口人都管不好,咋能管好這500多口人的一個村?”
“是啊,當干部只憑一個好思想還不夠,就和管好一個家庭一樣,還得會出出主意打打譜兒,想些法兒多收入些。更得有些威信、威力才行啊。”老村長說道。
沉默,好一陣子沉默……
“哎,朱彥夫大叔行不行?”坐在后面的保管小寇響亮地說道;“朱大叔是人民功臣,咱村里老老少少哪個不尊重他?再說,大叔回村以來,不吃老本還立新功,變著法兒要為鄉親們辦好事,又是辦圖書室,又是辦夜校,還動不動拿自己的錢為別人治病救急……”
小寇一席話之后,大家七嘴八舌都說讓朱彥夫干準行。
“胡鬧!”劉書記板起臉來說道:“怎么能讓他干呢?咱有胳膊有腿的干起來都很吃力,他這樣一位‘特殘’功臣咋干再說,休養所劉所長上幾次來,每次都囑咐要好好照顧他。不行,絕對不行。”
停了一會,老村長說道:“劉書記,我數算來數算去,也只有這么辦了。讓彥夫干,只要他在家里出出主意打打譜兒指揮指揮就行,不用他親自出去干。只要他給撐著架子,有啥事俺登門找他商量,有啥問題解決不了的就到他家里去解決,只借他個威望就行。”
劉書記又點燃了一支煙。
朱彥夫深感事情突然,一直沒做聲的他這時語氣平緩地說道:“不是我不愿干,感謝同志們這么看得起我,可我殘情太重,為人民服務真是有心無力,哪有蹲在家里干支書的?”
聽到這里,劉書記掐滅煙頭,站起來說:“通過討論,我看得出同志們對這次班子改選工作是重視的,也是積極的,都想選出一個好的帶頭人,好的支部班子。圍繞著能否讓朱彥夫同志出任村支書,同志們談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最后,我看咱就來個一錘定音,舉手表決吧。”
黨員們齊刷刷地舉起了手。
“全部通過,請放下手。”劉書記笑道。
之后,根據張家泉村黨員的實際情況,由劉書記提名,舉手表決通過了支部另兩名委員的選舉。
這時,太陽已經高高地掛在了藍藍的天空,新的一屆村黨支部班子成立了。從此,這被群眾稱之為“好漢子不愿干,賴漢子干不了”的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便重重地壓在了朱彥夫的肩上。
感動中國朱彥夫先進事跡(篇4)
春天來了,沂河岸邊的一座小院花紅柳綠,生機勃勃。八旬老人朱彥夫盡情享受著眼前的春色,臉上寫滿笑意。老人總愛重復一句話:“我很幸福、很滿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彥夫在____戰場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剛滿18歲。從18歲到81歲,漫漫63年“無肢歲月”,老人經受的人生磨難說不完、道不盡。那么,他的樂觀、他的滿足、他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相守55年,妻子甘當丈夫的“拐杖”
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為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為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親般呵護著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陳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凈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轱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個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陳希永聽人說,朱彥夫是____的功臣,便動心了:能為英雄做點什么呢?
陳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著給這位戰斗英雄找對象。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按這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說了好幾個都沒有說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侄女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著給內侄女做媒,沒想到,陳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陳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著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陳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后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為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掙工分。
別的媳婦懷孕了有人照顧,陳希永懷孕了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她前后生了6個孩子,每次臨產前,都要挺著大肚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備好豬食雞料,再攤上幾十斤煎餅……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饑荒,陳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背著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陳希永吃,可她說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里。或許是因為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發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陳希永叫屈,她卻說:“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為婆婆養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這是朱彥夫對妻子的評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
政府兩次建房,讓功臣過上舒心日子
1996年,朱彥夫作報告時,突發腦梗塞倒在講臺上,從此半身癱瘓。縣委、縣政府為便于照料他的生活,特意在縣城邊上批了一塊地,為他建了一個小院。
走進這座溫馨的小院,可以感受到建房者的用心:為讓朱彥夫充分享受陽光,平房的窗戶設計得很大;為了便于就醫,小院離醫院和部隊大院很近;怕老人寂寞,院里種有一排牡丹和5種樹木,夏天一方濃蔭,秋日果實滿樹。
其實,這是沂源縣給朱彥夫修建的第二座房子。
上世紀70年代,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竇云圈探望朱彥夫時,看到的是這樣一處住房:墻壁用木頭撐著,下雨天四處漏雨。
“再苦也不能苦功臣”,竇云圈連夜向縣政府寫報告,要求給朱彥夫建新房。
很快,建房報告批準了,位置選好了,建筑材料也備好了,可朱彥夫說啥都不同意:“全村人住房條件有限,讓我住新房,這不是脫離群眾嗎?”
這一拖就是4年。老英雄的房子越來越破,這成了竇局長的一塊心病。1974年秋,朱彥夫應邀赴外地作報告,出行時間1個月。他前腳離開家,竇局長后腳就帶著施工隊進村了。
石墻青瓦,寬敞明亮,屋前的那一片竹林格外翠綠。記者采訪時看到,這座老房子雖然歷經40年風雨剝蝕,卻依然十分堅固。村里人回憶說,為確保施工質量,竇局長3天一查5天一驗,房子能抗7級地震。
新房子趕在朱彥夫回來前建好,原以為先斬后奏能逼朱彥夫“就范”,可執拗的他卻堅決不住。縣委領導聽說后,幾次上門做思想工作,朱彥夫才同意搬進新房。
人民功臣人民愛。這些年來,黨和政府對朱彥夫的關心無處不在。老人的兒子朱向峰告訴記者,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每年都會派人專程看望,幫他們解決了許多困難。
朱彥夫老伴去世后,縣民政局全體出動,盡心盡力幫著操辦喪事;為方便照顧老人,兒子朱向峰所在單位規定,只要老人需要,他可以隨時回家;去年,縣里專門給老人請了一位護工,負責照顧朱彥夫生活起居。
朱彥夫說:“黨和人民給了我太多太多的照顧。”
半身癱瘓18年,戰友之情如沂水長流
扛過槍,一輩子都是戰士。離朱彥夫家門口不到20米有一座營院,駐守著濟南軍區某預備役工兵團,朱彥夫把這些戰友看作最貼心的人。
每天早上,老人伴著軍號醒來。天氣暖和時,他會讓人推著輪椅到營區門口曬太陽,他戲稱自己是團里的“編外哨兵”。
老人跟官兵們親,工兵團的官兵更加崇敬這位老英雄。朱彥夫家人說,做了20多年鄰居,大家都成了一家人。
每逢節假日,工兵團的團長、政委都會帶人到老人家慰問,陪老人聊天解悶。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濟南軍區歷屆領導都很關心朱彥夫,多次安排專人探望慰問。朱彥夫的老部隊,有著“沂蒙旅”之稱的濟南軍區某摩步旅,把朱彥夫精神作為寶貴財富,利用冬季野營訓練等時機,組織官兵來到朱彥夫家中,聽老人講過去的戰斗故事。許多官兵還利用探親休假的機會,專程到沂源縣陪老人聊天。
遲浩田上將連續幾十年關心朱彥夫的生活和健康,曾專程到沂源縣看望他。1987年,遲浩田聽說朱彥夫打算寫一本書,熱情鼓勵他:“有志氣,我期待你的成功!”33萬字的《極限人生》脫稿后,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書名和贊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真情守護,18年診療不收分文
6月底,朱彥夫家里舉行了一場特殊的交接儀式。
“從今天起,老英雄就交給你了,一定要照顧好。”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原黨委書記周日光,把守護朱彥夫老人生命健康的接力棒,傳給了醫院新任黨委書記曹憲忠。
1996年底,朱彥夫作報告時突發腦梗塞,從此半身癱瘓。出院后,時任省委領導非常關心,安排齊魯醫院診療。但從那時起,齊魯醫院就主動擔起了照顧老英雄的擔子。
春去秋來,齊魯醫院的班子換了好幾屆,照顧老英雄從未間斷,醫院每年都會派專家上門為老人查體診療。,朱彥夫突發心肌梗塞生命垂危,齊魯醫院及時治療,手術非常成功。
18年前,齊魯醫院就訂了一條原則:不讓功臣為治病療傷花一分錢。之前的常規查體治療,費用相對較低,朱彥夫沒說啥。可這一次心臟手術要花10多萬元,清廉一輩子的朱彥夫再也忍不住了。
“要么正常收費,要么停止治療。”朱彥夫要是拗起來,誰也沒辦法。
實在沒轍了,醫院當著老人的面收下費用。老人出院那天,醫院安排辦公室主任陪他回家,之后又用3天時間,陪朱彥夫家人一分不差地報銷了所有醫療費,才返回醫院。
朱彥夫的家距齊魯醫院140公里。手術后,醫院專門給老人提供了一部心臟遠程監控儀,以便隨時掌握他的身體狀況。
社會各界對朱彥夫的關心,同樣令人感動。
在朱彥夫家里,記者看到一摞舊信件。老人告訴記者,過去他每年都能收到大量群眾來信,1996年,他的《極限人生》剛出版時,他前后收到了近萬封讀者來信,關心的、慰問的、表達崇敬之情的、討教人生感悟的,內容非常豐富。
老人說,捧讀這些群眾來信,可以感受到我們這個民族是多么純樸善良,我們的群眾是多么真誠厚道!60年代,青島有一位女青年得知他的事跡后,經常寫信并附帶幾元、十幾元錢,堅持了10多年。時至今日,他仍然不知道這個好心人的名字。
朱彥夫的樂觀、滿足和幸福感,源于黨、政府和社會對英雄的關愛與崇敬。
人民崇敬英雄,必將催生更多的人民英雄!
感動中國朱彥夫先進事跡(篇5)
朱彥夫,男,漢族,1933年7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
他少年從軍保家衛國,血灑疆場、身體殘疾;退伍后,拖著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并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說,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著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報名參加解放軍。1950年,朱彥夫在____的一次戰役中身負重傷,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后,于195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朱彥夫拄著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戶查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里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干就是10多年。
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后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為沃土。為了讓群眾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陜西聯系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于讓張家泉村于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山頂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村民們一年接著一年干,張家泉上千畝荒山全部披上了綠裝。現在,村里產的蘋果都賣到了國外。從村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后,朱彥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講革命傳統上,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
朱彥夫榮獲“時代楷模”、全國模范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