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名人勤奮小故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涌現出過許許多多賢哲志士、革命先輩、文學大家、科學巨匠……他們以崇高的信念、堅韌的斗志、頑強的毅力和奮勇拼搏的精神,創造出無數的豐功偉績,他們自然也就成了享譽世界的“名人”。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的名人勤奮小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的名人勤奮小故事(篇1)
曾國藩,晚清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
曾國藩6歲時進入私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并參加了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大家都說他天資聰明。其實曾國藩小時候天賦并不高,但說起他的勤奮,人人都稱贊不已。
說起勤奮,還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深夜,家人都睡了,只有曾國藩還在讀書,當時他正讀那篇讀了好多遍都還沒有背下來的文章。這時,他家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兒好處,可是等了好久,曾國藩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小偷等得不耐煩了,非常生氣的跳出來對曾國藩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我都會背了。”然后把那篇文章背了一次,揚長而去。
而曾國藩見小偷居然也會背誦,自己卻背了半天,還沒背下來,慚愧不已,于是又坐下來重新背。
正所謂勤能補拙,一分辛苦一分才。曾國藩是勤奮的,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常苦讀古書,苦思道理,苦寫文章,常將所感記在日記中,一點一點地積累知識。
經典的名人勤奮小故事(篇2)
王守仁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封建貴族家庭。他父親官至兵部尚書,但是,王守仁似乎一點兒也沒有遺傳到父親的聰明。
他5歲還不能說話,當時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啞巴,有的人還以為他根本就是一個白癡。但是他父親不這樣看,他覺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他四處尋訪名醫,只要聽說哪里有名醫,他就派人去請。到王守仁6歲的時候終于把病醫治好了。
王守仁病好之后,智力卻顯得一般。因為小時候不會說話,也沒有讀過書,因此,比起別的小孩子,他顯得更笨拙一些。有人風言風語:“他這么遲才開始學說話,當然笨啦!也別指望他以后會有大出息。”
小守仁本來就覺得自己比別人笨,現在又聽到別人這樣嘲笑自己,心理更加難受。他跑到父親懷里哭訴:“父親,別人都說我笨,我真的很笨嗎?”
父親聽了他的話說:“孩子,你不笨。為父一定好好教你,你會有出息的。不用在乎別人的嘲笑,你自己發憤努力,爭口氣讓那些人瞧瞧,好嗎?”
有人父親的鼓勵,王守仁又有了信心。他始終記得父親曾經給他講過的“笨鳥先飛”的故事,并時時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平時讀書,別人讀一遍,他就讀兩遍、三遍,甚十遍。他抓緊時間,把別人玩耍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了。白天他認真聽先生的課,放學后,趁著還沒有吃飯或者吃飯后的時間,他一個人跑進父親的書房,認真讀書,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飯、睡覺。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父親見守仁如此爭氣,心里很是高興。他也耐心給小守仁輔導功課,有時還請一些大學者給他輔導。家里來了客人,談論天下大事的時候,也讓王守仁站在一邊,向別人學習。母親見了也非常欣慰,更加細心地照顧他。她不僅給他收拾出一間書房,還不許別人去打擾他讀書。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支持和他自己的努力下,王守仁的學習成績提高很快,先生的提問,他也回答得很有主見,最后竟成了先生的得意弟子。
就這樣,王守仁憑借笨鳥先飛、刻苦勤奮的精神,長大后,成了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經典的名人勤奮小故事(篇3)
生物學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縣的一個小山村。他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堂,只能一面跟父親念古書,一面幫助家里勞動。
十七歲那年,童第周想報考寧波效實中學。這所中學是浙江省的一所名牌學校,入學成績特別高,而且年內只招收三年級插班生。家里人都勸他不要異想天開,然而,童第周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拼上一個暑假,準行!”
考試結果,童第周果真被錄取了。他成了效實中學有史以來第一個沒有上過中學而考取三年級的插班生。
不過,不少人仍在猜測,這個山村娃子究竟能不能跟上班。第一學期,他的總平均成績只有 45 分,英語更是考得糟糕。學校動員他退學或降級。他含著眼淚,一再向校長請求再跟班試讀一學期。學校勉強同意后,他便以驚人的毅力去攻克學習難關。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路燈下讀外語;夜里同學們都睡了,他仍然站在路燈下自修功課。學監發現了,關上路燈逼他進屋。他趁學監不注意,又跑到廁所外的燈下學習,把學監也感動了。
就這樣,第二學期他終于趕上來了,總平均 70 分,幾何還考了 100 分。
直到晚年,童第周還對此記憶猶新,他說:“這使我知道,我并不比別人笨。
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界上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經典的名人勤奮小故事(篇4)
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放棄點滴空閑,少年時代在當地的一所“文學學校”學習,在校6年,他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里的上千冊文藝圖書,還能背誦大量的詩作和劇本里的精彩對白。
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
后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干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在為養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后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里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后,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里去觀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
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臺上更近距離的觀摩到演員們的表演。后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的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為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板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的兩年里,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的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并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蘇、演出重新紅火的時候,莎士比亞的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杰出的演員。
經典的名人勤奮小故事(篇5)
他是賽場上的超級巨星,被祖國稱為英雄。可成名之后的他,也成了眾多的追星族追逐的對象。為保持正常的訓練,他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甚至左鄰右舍都很難見到他。人們都說,他架子大了,不好見了。
保持原來的自己為表彰他在賽場上的突出成績,他所在的城市獎勵給他一套住房。一天,他的父親提出帶他看看正在建設中的住房,他同意了,同父親驅車來到建設工地。他們剛從車里出來,工地上忙碌的民工們就認出了他,好多民工都放下手中的活向他們這邊圍過來。他看到這么多民工圍過來,突然鉆進車里,開車走了。所有的人都很失望,此刻唯一感覺就是明星的架子太大了。他的父親也很詫異,只好向民工們解釋……
其實好多民工都知道這所在建的房中有一套是獎勵給他的,他們便給他的父親介紹起這座房子的布局、樣式。正當他們熱烈的交談的時候,他開著車又回來了。民工們將目光轉向了車里的他,他笑著下了車,懷里抱著幾條上等的好煙。“不好意思,師傅們,剛才我什么也沒有帶,就去買了幾條煙,大家辛苦了,來,抽煙,干活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安全……”他一邊發煙,一邊道歉,一邊叮嚀。這突如其來的舉動使在場的民工都愣在了那。好長一段時間,突然在人群中爆發出如潮水般的掌聲,旁邊的父親眼里噙滿了淚水,他為有這樣沒有因為榮譽而改變自己的兒子而驕傲……
他是奧運冠軍劉翔。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因為成功而被榮譽的光芒罩住,將自己高高的懸起;有些人卻在努力的跳出榮譽的籠罩,保持原來的自己。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星至今依然是星,而有些人卻早已從人們心中的星變成英雄的原因。其實,這一切都緣于寵辱不驚,保持原來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