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名人故事的啟示
能力是一個人的長度;勤奮是一個人的寬度;善于抓住機遇構成這個人的高度。長度、寬度、高度的乘積,就能算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容量。歷史的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名人故事的啟示,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的名人故事的啟示(篇1)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臟,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么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么臟亂多不好啊!”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啟迪】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這就啟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后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量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后的事業,我們都應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才能有機會“掃天下”。
的名人故事的啟示(篇2)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生產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閑。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里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為什么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將來怎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效力呢?”過了幾年,陶侃終于被調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盡管公務繁忙,可是在廣州養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夠天天玩樂?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故事啟迪】陶侃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時間,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為。年輕人不應該放棄理想,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這些就是生活的動力。但是,愿望的實現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需要為之付出、為之奮斗才能實現。因此,青少年都應該珍惜時間,朝著自己的愿望努力,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它、擁有它。
的名人故事的啟示(篇3)
徐霞客6歲去私塾讀書,他天資聰明,最喜愛讀游記,經常能在父親的書柜里找到許多好看的書,便廢寢忘食地讀。
有一天,徐霞客從書中看到別人游歷五湖四海的事跡之后,不以為然地說:“哈哈,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早晨面對大海,晚上面對蒼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親登五岳,還要去游歷海外呢!”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出游,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跋涉,憑借一雙腳走遍了16個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險阻,登險峰、涉危洞,對地質、植物、氣候進行了實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記》把他游歷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故事啟迪】徐霞客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同樣,年輕人在人生經歷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情緒,建立切合自身實際的奮斗目標。
的名人故事的啟示(篇4)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曾國藩在擔任禮部侍郎期間,開辦了一個專講理學的講堂。京城中不管是滿族權貴還是漢族官員,都慕名前去聽課,其中就有李鴻章。曾國藩很是欣賞他,常對人說:“此人將來必成大器,是棟梁之材。”
但時任翰林院任庶吉士的李鴻章運氣實在不怎么樣,每次向皇帝呈奏折都被晾在一邊,弄得他心里很郁悶。聽說曾國藩要帶湘軍出境,他立刻想去投奔。當時朝廷非常重視軍隊的建設,只有在部隊,才有機會得到發展。再說,曾國藩是自己的老師,投奔他,一定錯不了。
這天,李鴻章精心修飾了一番,前去拜見曾國藩。帖子遞上后,差役將他領到了便室,告之曾大人在洗腳,讓他稍等。這一等,就等了兩個時辰,正在李鴻章窩著滿肚子火時,差役適時而來,這回徑直將他領到內室門口,并向里喊道:“李大人來了!”里面答道:“進來!”李鴻章一腳跨進去,只見曾國藩捧著一本書,很悠閑地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水盆正冒著熱氣。他全無一點禮節,頭也不抬,一面低頭泡腳,一面冷漠地說:“坐吧。’
李鴻章大小也是朝中官員,從來沒受過這樣的冷遇。他終于沒能壓住火氣,大聲質問:“先前差役告訴我你在洗腳,我等了好長時間,你的腳怎么還沒洗完?”曾國藩并不惱,慢吞吞地回答:“腳是百穴之地,洗腳乃健康大事,百病之擾,一洗了之。”李鴻章氣壞了,這是什么話,我來拜見是有要事相商,又不是來聽你講中醫的。他氣得臉色發紫,這時只聽候在門外的仆人們都 “哧哧”也笑了起來。這一笑,讓李鴻章更覺沒面子,于是他站起身來,氣呼呼地拂袖而去。曾國藩并不挽留,說了句“少年氣盛,如何做事”,接著哈哈大笑。聽著刺耳的笑聲,李鴻章又羞又氣,恨不得立刻回頭把曾國藩的洗腳盆掀翻。他強忍住怒火,大步跨出門外,發誓再也不到這個地方來了。
出了門,李鴻章仍是怒氣沖天,他揮著馬鞭,使勁抽打著馬。走到橋邊時,忽聽背后傳來洪亮的喊聲:“兄弟慢走。”回頭一看,只見他的老同學程學啟騎在馬背上,正沖著他微笑。李鴻章調整了一下情緒,停下馬,與老同學打了聲招呼。程學啟一開口就告訴他中了曾國藩的計,程學啟說:“老師說你才大如海,可惜鋒芒太露,如果能改掉這個毛病,你將是一個全才。老師故意怠慢你,好讓你自己醒悟,這不,他讓我來找你府上敘談。”李鴻章聽到這兒,心里既震驚又慚愧,自己從沒意識到自身性格上的狹隘,更沒想到老師竟會用心良苦,想出這樣的辦法。于是,他和程學啟策馬回頭,拜見老師。只見曾國藩盛裝站在通道上迎接他們,笑容滿面,同先前好似換了一個人。
曾國藩為什么要當面羞辱李鴻章呢?他有一句名言:器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為人所用,有器量者才能用人。曾國藩深知,李鴻章是個人才,但他一向才高氣盛,要讓他成為棟梁之材,性格必須圓潤通達。于是,曾國藩由怠慢開始,處處磨練他。讓李鴻章參與大事,鍛煉他的決斷能力;與能言善辯之士爭論,收斂其銳氣;用全體人士等他吃飯,逼他改掉早睡晚起的毛病;數次當著眾人的面批評他說大話的毛病等。在曾國藩的苦心孤詣下,李鴻章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習慣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對于桀驁不馴者,常規激勵不能使他幡然醒悟,只有觸及到靈魂的深處,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短處。
的名人故事的啟示(篇5)
為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才有。那些為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斗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為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為祖國富強而奮斗。他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只有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后,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里裝著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