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在我們學習工作之余,找一些關于名人簡短的勵志故事來看看還是很不錯的,有哪些的名人故事是你知道的?這些名人故事都有激勵人心的作用。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名人故事范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故事(篇1)
風雨飄搖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軍大舉南侵之際,文天祥率領軍隊與元兵苦戰于江西一帶,終因眾寡懸殊,兵敗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當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軟硬兼施,甩了各種辦法,企圖用高官厚祿收買他。文天樣雖身陷囹固,卻堅貞不屈,志不可奪,寧死也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去做侵略者的鷹犬,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有一個弟弟叫文溪山,當時還在惠州做官,他看著宋室江山大勢已去,不思振作,卻甘心媚顏事敵。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騎馬招搖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獄中,聽到這個消息,捶胸跌足,放聲痛罵,大罵他的弟弟文溪山沒有骨氣。哭畢,援筆寫詩一首:
去年別我施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橫蒼煙。
文天祥還有一個哥哥名叫文天禎,寶祜年間鄉舉,也曾做過官。后因弟文天祥死節,于是再也不愿為官,隱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卻大相徑庭,是和他們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開的。
名人故事(篇2)
新中國涎生的消息傳到美國以后,已是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華羅庚,享有優厚的薪俸、汽車、洋房、榮譽,但這一切再也羈絆不住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毫不猶豫地響應祖國的號召,回到自己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當他路過香港時,他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公開信,情真意切地呼吁愛國知識分子放棄國外優越的物質生活,投入祖國的懷抱。他在信中說:
“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的工作基礎,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
在公開信問世后的二十五年漫長歲月里,無論是天空晴朗的時光,還是在風雨如晦的年月,他都始終恪守著自己的諾言,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奮斗不息,向人們展示了他“祖國中興宏偉,死生甘愿同依”的愛國熱心。
名人故事(篇3)
許嘉璐是當今中國的“訓詁學”大師,雖然這門學科很冷僻,也很枯燥,但由于當時他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期間治學嚴謹,一個學期選修這門課的學生竟達200多人,以講《論語》出名的北師大才女于丹也是其中之一。
談起恩師許嘉璐,于丹說了記憶猶新的一件事。許老師上課都提前到教室,然后站在那里一講就是50分鐘。只有一次例外,他進教室后表情很凝重,講了20多分鐘后說:“實在對不起,同學們,今天我不能講下去了。因為陸達松先生病危,他是我上大學時得益最多的老師,也是章太炎的再傳弟子,我必須馬上趕過去。這種情況下,我站在這里也魂不守舍,講不下去了,只好欠同學們半堂課了,以后我會找機會補上的。”
說完,許老師就走了。于丹說,許老師走后,同學們都哭了。大家都能理解許老師的心情,他本來就不愿耽誤我們的課,所以沒有調課,堅持要給我們上課,然而,他對老師的感情又使他難以堅持。
名人故事(篇4)
20世紀20年代初,鄭振鐸在上海結婚,新娘為商務印書館元老高夢旦之女高君箴。婚禮采用當時最為時髦的“文明結婚”儀式。按儀禮規定,結婚人的雙方家長,均須在結婚證書上加蓋私章,以昭信守。婚禮前日,鄭振鐸才想起他母親還沒有印章,于是去信請瞿秋白代刻一方應急。
當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無信箋,只一張“秋白篆刻潤格”,內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潤格加倍。邊款不計字數,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銅章另議。”鄭振鐸一見,以為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辭,乃另請人急刻一方備用。次日上午,婚禮即將開始之際,有人送大紅喜包一件,上書:“振鐸先生君箴女士結婚志喜,賀儀五十元。瞿秋白。”
喜包內并無現金或禮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鄭老夫人的;其余為新郎新娘各一方。鄭老夫人是單章稍大,新郎新娘的兩方合成一對,邊款分刻“長樂”二字,祝賀新人長樂永康,白頭偕老。鄭振鐸與高君箴皆為福建長樂縣人,取意雙關。三章均玲瓏雅致,主人把玩欣賞之后,才悟出所書“賀儀五十元”之緣由。原來三章共刻12字,潤格應為24元;急件加倍,則為48元;邊款2元,故曰“賀儀五十元”。瞿秋白這一出人意料之趣舉,給鄭高二人之婚禮增添了特別的喜慶氣氛,一時傳為佳話。
名人故事(篇5)
在祖國的大地上,一個癱瘓姑娘譜寫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億萬青年的心靈,人們從她身上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變得更加高尚。她是誰?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鋒--張海迪。
命運向張海迪挑戰。五歲時,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后的十六年間,她先后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的命運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國家和人民的撫育、關懷和幫助下,她沒有沮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十六萬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的病痛,用自學的醫學知識和中醫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的青年學習、工作和進步,使他們奮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貢獻。她在高考預選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進校門,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進了大學,她自己不能進工廠勞動,到邊疆保衛祖國,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成為先進生產者、戰斗英雄。
這是一個奇跡嗎?確實是一個奇跡。那么是什么力量使這樣一個不會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堅強呢?是她對人民、對共產主義的道德信念的驅使。她說過:“只要我活著,就要為人民服務。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國家,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